以课程和教材建设为基石 创建一流本科教育

发布时间:2002-09-27


在MBA教学中坚持创出自己的特色

苏勇

自从1991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MBA试点院校以来,复旦大学MBA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整整十一年的发展历程。从第一届的7名学生,到今天拥有1274名在读生和900名毕业生,复旦MBA已成为全国规模第二的MBA项目。从1997年MBA实行全国联考以来,每年复旦MBA的报名人数和平均入学考分均位于全国65所MBA院校的前三名,并多次获得第一。尽管复旦MBA的入学分数线很高,但2002年仍有2580名学生报考,生源状况很好。今天的复旦MBA项目,有全日制、基本业余和全业余三种学制,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了国际经营、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10个专业方向,精心打造新形势下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

11年来,我们在MBA教学中,坚持创出自己的特色:

1、坚持中西融合,缩小与世界先进管理教学的差距。我们和世界著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开展全面合作,努力学习其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国际化和本土化并举,努力提升复旦MBA的教学水平。

2、充分利用上海经济和金融中心的优势,以及复旦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开设各种新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我们率先开设的较有影响的新课有:创业学、数据模型决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管理伦理学等,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案例教学和课题研究。据统计,复旦MBA学生就读期间,共可以使用和阅读到近300个中外企业的案例。我们还积极组织MBA学生去中外著名企业实习,实习的地点包括瑞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4、MBA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声有色。我们的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业大赛和创业活动。1999年3月和2001年3月,复旦MBA代表队连续两次在由亚洲13所著名商学院代表队参加的亚洲MOOTCORP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冠军。

5、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服务。我们在MBA项目下,专门设立了MBA办公室,负责MBA教学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并且在全国率先成立MBA职业发展中心,为MBA学生联系实习和推荐就业。

11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和配合,离不开各兄弟院系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也深知,中国MBA教育还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将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踏踏实实地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把复旦MBA办成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MBA项目,为复旦大学增添新的光彩。

(本文系9月17日在我校召开的“2001年优秀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获奖体会

□王炎森

一、这次,我们的教学项目《面向21世纪的文科物理学》能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在项目启动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经费资助,并给予教学工作量补贴,在物质条件和时间上给予了保证。要搞好教学,一本好的教材必不可少。为此,教务处专门为文科物理教学和教材的编写多次组织教学沙龙,请了许多文、理科在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授为我们出主意、提建议,并对我们的试用讲义作点评。在教学沙龙中,刘旦初教授介绍了他所开设的综合教育课程《化学与人类》深受学生欢迎的成功经验和体会。这一切,都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帮助和启发,使我们项目的指导思想更明确、具体,做法上更有底了。

同时,学校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为我们教材的顺利出版和发行作了不少工作,四年来,《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出了二版,5次印刷、共发行了3万册。

二、为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我们向全国不少学校和研究所发出100多套讲义,听取意见;请了校内外20多位专家、教授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评审。我们收到了大量的回信和专家们修改过的讲义。今天的成果与这些同行们的支持和帮助是绝对分不开的。

三、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根据文科特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尤其要联系高科技的实际内容向他们介绍物理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得进、印象深。为此,我们组在倪光炯教授带领下,走访了不少有关单位,如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技术物理所、激光研究所、冶金所等10多个地方。向专家们了解学习物理学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收集有关资料与图片。

四、在多年的文科物理学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必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这种融合是当今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指出:“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而为加强这两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没有比大学更合适的场所了。”在教学中,不少同学讲到,他们很喜欢听的是物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和重要公式背后,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他们讲:“著名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学习,使我们终身受益。”可见,两种文化、两种教育的融合在今后教学中非常重要。

(本文系9月17日在我校召开的“2001年优秀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