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9日,《复旦大学百年志》、《上海医科大学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上海医科大学纪事》(以下简称“四书”)编纂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四书”终审稿,原则同意“四书”在进一步修订后出版发行。秦绍德、王生洪、彭裕文、燕爽、蔡达峰、张一华、王卫平、施荣范、徐忠、周鲁卫、林克、钱冬生、胡辛人、萧俊、石美鑫、张镜如、张薰华、闻玉梅、俞顺章、吴立昌、金重远、石磊、龚向群等编委会成员以及“四
书”编写组的4位主要负责人鄂基瑞、刁承湘、王增藩、萧辅玢出席了会议。专家学者们在肯定编写组辛勤工作的同时谈了自己读“四书”的感想,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特此摘录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金重远
我是在寒假前拿到这份稿子的,首先感到工程非常浩大,很多参加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以及编写组的同志,很多台前幕后的英雄都做了很多工作,使这部几十万字的巨作最终得以参加审稿。集体劳动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大家配合好,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首先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
我看这些书稿,最初的心情有点无可奈何,因为我是研究世界史的,不是校史方面的专家。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被它迷住了。可能搞历史的有个职业病,我觉得历史是最有力量的,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讲清楚了很多事情。过去的东西是不能忘掉的,列宁说忘掉过去等于背叛,我想是应该这样,于是越读越有兴趣。去冬今春特别寒冷,但我读书稿读到后来把寒冷都忘记了。我1952年进复旦读书,1959年开始在这里工作。半个多世纪了,读这个东西就像看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事情都出来了,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想无论是复旦还是上医大,都是我们的大学,是我们国家民族精英汇聚的地方,是体现我们民族精神的地方,所以这不是普通的、一般的校志或纪事。我感觉到,可以把这4部书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对同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具体的东西,爱国是首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体现在爱人民、爱祖国,也体现在爱上海市,还有爱我们复旦大学。通过复旦历史的演变可以看到我们民族历史的演变,看到复旦过去的苦难也想到我们民族的苦难。复旦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种种曲折等诸多磨难后,始终不散,打不垮,不管多困难,还是继续教育,师生还是全身心投入教学,“四书”中叙述的很多事实令我看了很感动。看了《上海医科大学志》,也让我增加了对上医大的了解。
我感觉这4部书有几个特点:一是内容非常丰富,人名、地名、事件经过都很具体;二是资料花了相当大的功夫,很多都是从原始资料里挖出来的,如复旦校史沿革里面用了很多文件,上医大的历史也用了很多图片,资料详实有力;三是对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筛选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如讲到抗战开始时,有渝校和上海分校,在当时日本统治下学校怎么搞下去、具体的教学怎么安排等等;四是叙述的线索还比较清楚;五是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看了以后给人很多启发,如马相伯在的时候重视英文和国文教育的同时发展。这些能给后人作为参考。
当然这4部书也有一些缺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书中不能出现硬伤。可能因为资料的来源不一样,也可能是执笔写的人不一样,书中偶尔会出现同样的一个人变成两个人,同样的会议变成两个会议,有些事件的日子是不能错的。硬伤能避免应该尽量避免。另外,很多外来活动一定要有中文表达,如大学、地名、人名等应该译成中文,能加的尽量加上。最后文字上文风不一样,希望要适当理顺,这样才能使这4部纪事和志更完备一些。
张镜如
我一开始觉得编这些书劳民伤财,花很大精力,有多少作用却不知道。成为编纂委员会委员后看了这些志和纪事,觉得对自己确实有帮助。以前了解的东西很片段化,一些原始来历都不太清楚,看了这些书才丰富了自己对学校的认识,所以觉得这个工作还是重要的,这些志和纪事是有价值的。
通过这些志和纪事,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总结出很多宝贵的东西,如校风、优良传统,“四书”都写得比较详细,对一些优良传统形成的来龙去脉也讲得比较清楚。在看的过程中,我从做学生开始到毕业至今,回顾这些历史,自己经历的这段历史又重演了一遍,觉得很亲切,对自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也感觉到,历史的过程总结要符合科学规律,学校的变迁和国家的变迁兴亡密切相关。
我对“四书”的意见是,有些地方写作风格不太一致,有详有简,可能和写的人不同有关系。写作应该有个要求,一本书的风格太杂就不妥当。一些人名、日期等具体错误也需要改正,虽然改起来有相当的困难,但必须克服。医学院志人物篇的问题比较大,人物篇也应该确定编写要求。
闻玉梅
我提两点想法,一是参加“四书”的编纂委员会对我来说很受教育,我学到了历史。我很尊重各位做的工作,特别是4位主要编写人,花了很大的精力。
古为今用,说历史是为了教育青年,德育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这是活教育。可是现在内容太多,可以编一本摘要精华本,在摘要里特别要发扬两校的精神。史实可以少一点,精神可以举一点例子,说明我们的优点,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光盘,图文并茂,保存下去留给学生和校友,把校史变活了。而且和其它院校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
林克
复旦一百年的时候写百年志是很有意义的。修史修志的工作对大学来说,需要若干年就做一下,这样历史才能不断地一代代传下去。复旦过去出过两卷志,上海医科大学第一次出。以后应该把修史的工作一代代地传下去,作为一个经常性的任务来对待。这次修志时间比较短,能拿出这几十万字的书花了很大力气,应该感谢这些编写组的同志。但由于时间短,有些缺点也不可避免。除了文字上不够精炼,有些具体史实事件有出入外,现在这部《复旦大学百年志》没有总述,这是比较遗憾的。沿革不能代替总述,总述要写一些学校的特点和优势。上海医科大学的总述不错,文字还可以再精炼一点。复旦大学校志的德育部分比较薄弱,不如上海医科大学志。德育在大学是第一位的,不应该是最薄弱的,要争取时间加以补充。另外,《复旦大学百年志》可能在指导思想上有点问题。因为以前出过两卷志,可能被它们束缚了。现在出的志不是续志,而是《复旦大学百年志》,不能受先前两卷的影响,要按百年志的要求来写。当然过去写过的地方是不是从略可以考虑,但不能受束缚,如果是续志就不能反映复旦大学的一百年。再次,人物篇的问题。医科大学人物志把列传和简介放在一起比较混乱。编排上,人物志列传最好按卒年排序。最后,志、纪事出了以后还要读好史用好史。出版校志和纪事不仅仅是为了百年校庆,而是为了弘扬复旦本身的历史,发挥教化存史的作用,这和宣传爱国主义、宣传复旦精神是一致的。因此要考虑如何把复旦传统精神发挥出来,或在文化、戏剧等各方面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写作志书的本意。(翁海勤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刘畅摄影)
萧俊
正像刁承湘老师所说的,如果把“四书”比作刚出生的婴儿,那么到现在为止,这个孩子是健康的,但还不漂亮。现在主要是时间太紧,编写的同志已经很努力了。如果时间再多一些可以使它更漂亮一些。按计划,书将在5月份排印出版,出版社可能主要在技术上进行一些处理,但内容上不会更漂亮。所以我建议能不能在5月份出一个试行版本,编写组的成员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努力,使它更漂亮一些,到9月份再出正式版本。
钱冬生
现在看来,对“四书”的意见和问题还不少,但时间有限,来不及提高。这个工作要求很高,时间紧,难度大,按时间来讲是合格的。我希望这次“四书”出版后,原来的编写组不要解散。我经历了九十周年和一百周年两次校庆,觉得都有赶任务的问题,赶了以后又放下。我建议编写组的成员们继续对校史研究下去,把它搞精,有的可以简单一些,轻重取舍再作些研究,还要提高准确度,注意提高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这不是两三个月能做出来的,也希望一些老同志到时候还能再提意见,作些研究和探讨。另外,可以搞一些专题的简写本面向广大同学和教师。这次“四书”的编写还凸现出一个加强档案工作的问题。这次写志和大事纪,很多同志发现资料不全,尤其是图片丢了不少。因此图片和电脑信息的档案积累要加强,对将来编志记史有很大好处。
张薰华
大学主要在于培养人才。最近十六号文件突出了育人的问题。现在两校合并,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是社会的人,有很高的智力,同时又要把自然的人医治好,身兼两职。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是宏观地研究自然的问题,医学院是微观地研究如何医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复旦大学的历史在学校如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使他们健康发展方面应该有所体现。这次写学校的历史花了很多心血,但还是应该突出一下主线,特别是突出育人的思想。那么厚的历史书,有多少人会一页页看过,所以我主张文字上精简一些。
对“四书”的感觉是,内容方面学生的事情写得不够,如某些学生运动的精彩事实没有记录,体现过去怎么育人、在危难之时怎么育人、旧政府中办学校的思路等材料比较少。还要如实地历史唯物主义地来看待历史,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应该公正如实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