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下午三时,我校文史研究院与中文系共同邀请了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来到“复旦文史讲堂”,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的精彩讲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王安忆老师担当现场主持工作,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老师等人也亲临现场。整整两小时的讲座,王老精辟地诠释了语言的九个功能和四处陷阱,现场掌声不断。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青春万岁》、《季节四部曲》、《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红楼启示录》等,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王蒙将语言的功能归纳为九点,即语言的表达的功能、记忆功能、修辞功能、审美功能、政治功能、遁解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哲学与神学功能以及游戏功能。但是反过来说语言本身又是一个陷阱。它主要表现为言、意、文之间的错位,语言与现实的脱节,语言统治着人类和语言荒谬化的诱惑这四个方面。
王蒙强调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根基,同时语言又能够发展、构建和延伸,语言的不断重新组合孕育了新思想的产生,语言本身在人把它创造出来以后就变成了一个世界,一个有机的、活的东西,语言在不断变异,不断组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反过来培养了我们人类。这正是语言的伟大之处。
王蒙在讲座中运用了许多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实际例子,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他的观点。其中不乏诙谐幽默的表述,更是频频用上了当今社会的时髦之词,例如用“帅毙了”来形容贾宝玉,用“恶搞”形容薛蟠的诗……当阐述以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件事,其结果往往截然不同时,王蒙以“阿Q的爱情”为例,他认为,“阿Q的爱情”就是败在他的语言方式。“如果他当时能深情地跪在吴妈面前,背上一首徐志摩的诗,那他的求爱早就成功了。”说着,他模仿阿Q的口气,煞有介事地背诵了徐志摩的爱情名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全场的爆笑声中,王蒙还不动声色地说道,“如果阿Q还会几句英文,来点‘My sweetheart’的,那他的爱情就会更精彩。”这位已72岁高龄的当代中国作家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他的独特文化魅力。

最后的提问环节也精彩连连,复旦学子们踊跃提问,最后的一个问题创意十足:“王蒙老师名字里的那个‘蒙’字,字典上有三种读音,究竟该怎么念?这也是一个语言的陷阱吧?” 王蒙听完问题不禁莞尔,“你还别说,我真的为这个特地查过字典。”他告诉我们他的父亲王锦第,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他的舍友有文学家何其芳与李长之。姐姐王莎的名字是李长之起的,而他自己的名字是何其芳起的。当时,李长之正迷恋蒙娜丽莎,觉得名字里有个‘莎’就特别好。何其芳呢,迷上了小仲马的《茶花女》,里面男主角叫‘阿蒙’,所以就给他起了个‘蒙’字。王蒙解释说:“‘蒙’在字典里一共是三个音。第一声的那个,是‘欺骗’或者‘昏迷’的意思,我觉得不可取;第二声的那个,有‘幼稚’的解释,我觉得也无不可;至于第三声,就是蒙古族的意思了,我虽然不是蒙族,但也不计较这样念。所以,第二声第三声,悉听尊便。”
整个讲座秩序井然,高潮迭起,掌声连连。同学们纷纷表示,有幸聆听向王蒙这样大师级的文人的讲座令自己收获不少,对自己的学习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文史研究院“复旦文史讲堂”自2007年3月以来,已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了二十多场学术讲演,以后还将陆续推出更多的专题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