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4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第三届“箴研杯”校园调查研究奖暨纪念复旦大学团委调研刊物《每周一报》发行500期的系列研讨活动的第二场在逸夫科技楼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青年发展”。受邀出席研讨会的领导、专家有:复旦学院副院长王德峰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熊庆年教授、校团委副书记程娌老师、复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刘虹老师。他们与青年学生一同就复旦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青年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中,05级国务学院学生金晓文作为学生代表首先发言。作为首批接受复旦通识教育的本科生,金晓文同学提到了通识理念中“领袖型人才培养”和“全员育人”思想对他的启发。他提出,通识的贯彻不仅仅在于实施专业混编的住宿模式,更重要的是,要以课堂之外的多元化力量推动学生去关注通识教育。随后,06级学生代表谢振达、07级学生代表陈诚分别就各自对复旦通识教育的切身体会和对通识核心课程的感悟做了进一步的发言。
针对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复旦学院副院长王德峰教授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入手解答了同学们对于通识教育下青年学生发展的疑问。他认为,通识教育是复旦长期的治学传统,也是对当今大学教育精神本质的复兴力量。他进一步指出,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是狭隘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复旦人才。

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熊庆年教授也结合自身经历,指出宽广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当前师生对于通识教育都有许多困惑,但相信经过教学相长,通识教育最终会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校团委副书记程娌老师做了发言。她指出,面对现代文明的冲突和交融,复旦学生应具备更长远的目光和思辨的头脑,站在全人类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一个体格完整的人,更做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从实践出发,复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刘虹老师具体介绍了通识教育在复旦学院的开展情况以及不断发展的过程,她认为,实际落实过程中需要引导青年学生切身参与到校园学术文化的建设中,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热情,唤起学生对于复旦人文校园建设的热情。
在研讨会开展过程中,与会的其他同学也就导师制度、教育体制转变的适应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或意见,与会者就这些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刻的分析。
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学习——借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几位与会老师对复旦青年学生作出了殷切的寄语,而相信随着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会对通识教育有更深的感悟,而通识教育也会真正成为推动大学精神复兴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