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7日晚6:3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双周学术论坛:中国深度研究”在光华楼东辅楼103报告厅举行第三场学术报告会。国际知名心理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美国内华达大学人类学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访问教授威廉•姜克维博士(William R Jankowiak),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乐天教授,复旦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潘天舒,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出席论坛。
邓正来教授主持学术讲座,他首先介绍了出席论坛的演讲嘉宾姜克维教授和点评嘉宾张乐天教授、潘天舒博士。

随后,姜克维教授做了题为“性爱之间:文化的困惑”(Between Love and Sex: A Culture’s Dilemma)的演讲。首先,他提出他的思想是对另一位美国学者萨林斯教授(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世界著名人类学家、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提出的文化建构主义的否定,他认为萨林斯教授提倡文化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文化决定的。而他则不这么认为。他进一步提出,在任何一种文化以及社会中,都存在三种爱,即浪漫的爱,情爱以及伴侣式的爱,同时,这三种爱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无法找到平衡,解决这三种爱引发冲突的方法都无法令人满意。
姜克维教授指出人的情感并不专一。经过多年严谨的调查和研究,他认为人的情感无法达到专一。最后,他得出结论,面对这种困惑,只能依靠个人的选择,文化并不是万能的。

随后,潘天舒博士进行了点评,他首先指出姜克维教授的演讲存在两个对立面:第一是萨林斯教授提出的文化建构主义,即文化可以解释一切;第二是女权主义引发的性别研究。接着,他总结了姜克维教授的主要观点,提出姜克维教授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跨学科的角度分析了性与爱的关系,并且把人类学文化化,科学化以及人性化。

而后,张乐天教授做了点评。他指出,第一、社会科学经常忽略人类繁育等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东西,涉及人本性中的一些问题经常被边缘化。今天姜克维教授为我们把这个问题再次开放出来;第二、姜克维教授讨论了在不同文化下,影响男人和女人的两个基本概念——“性”和“爱”的关系,并且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最后,张教授还结合自己研究人民公社的体会,分析了“性”和“爱”关系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
演讲后半程,听讲的同学们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且向主讲嘉宾提出了诸多问题,如“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的问题,浪漫的爱与爱情忠诚度的关系,媒体与性爱文化的关系,精神上的爱情的定义与影响,婚姻与浪漫的爱的关系,以及性爱与宗教的关系等等,姜克维教授对此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最后,邓正来教授提出了他的意见,他觉得姜克维教授的观点很有意思,但“有意思”并非意味着就赞同这些观点。从姜克维教授批判萨林斯教授观点的事例出发,邓正来教授强调了提出学术批判的重要性,强调了知识的一项铁律,即知识的增长是建立在对既往知识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整个讲座气氛热烈,互动性非常强,同学们积极提问和发言,姜克维教授的讲演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美国社会对性爱的认识,更为主要的是,他带给了同学们在不同文化表现形式下思考性与爱问题的思路,拓宽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基本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