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级论坛:

发布时间:2008-10-23


新闻中心讯 10月21日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在光华楼东辅楼102报告厅举行第二期讲演。本期论坛邀请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作为论坛主讲嘉宾。我校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副院长韦森教授,我校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出席论坛。
 


 


邓正来教授主持本期论坛,他首先介绍了出席论坛的讲演嘉宾周其仁教授以及论坛评论人袁志刚教授和韦森教授,并为周其仁教授颁发了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的聘书。
 


接着,周其仁教授发表了题为《货币的教训——美国次贷危机所投射出的思想意义》的讲演。周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近期极为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市场制度?接着,他通过一种经济学史的阐述视角,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了精要的阐释和剖析。他的一个前提性意见是——没有政府不起作用的市场。从这个路径切入,市场存在一个第四变量,即货币。

周其仁教授回顾了货币产生及其演变的过程。货币由金本位时代逐步过渡到不可兑换的纸币阶段(Fiat Money)。纸币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质的飞跃,但由此开始的货币脱离金本位却给“政府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影响经济走势。周教授指出,在货币问题上,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一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一样,并不是“主义”的问题,而是“印刷机”的问题。就此,他对二战时的德国、194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政府、近期的津巴布韦等国的货币通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最后,周教授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货币政策及近期主要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动荡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一方面要从美国自身的因素来分析一下它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样一个动荡的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美国以外的因素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如中国的货币和贸易政策如何影响了这场危机,反过来,这场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何种意义。对这些问题,周教授指出,我们要审慎地分析和面对。
 


讲演之后,同学们踊跃发言,如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货币体系究竟会有什么影响?美国是怎样通过汇率来控制货币发行量的?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货币主张对我们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亚洲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催生亚元是否是一次机会?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出台怎样的新的经济方针?制造业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哪些关系?我国怎样突破“攒美元买国债”的怪圈等等。周其仁教授对此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详尽回应。
 


接着,两位评论嘉宾对周其仁教授的讲演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袁志刚教授指出,美国金融危机是“信息非对称”下政府行为的结果。他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也有责任,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使百姓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而是造成了重复建设及产量过剩。这样就通过外贸顺差的方式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积累了很多的美元。他告诫青年学者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方法。
 


韦森教授在点评中首先分析了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政府干预理论。面对当今通货膨胀的复杂性,他指出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不能解释目前的问题。他提出了与周其仁教授不同的观点,指出通货膨胀不用怕,它会发挥一种“泄洪效应”,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面对这样复杂的经济形势,确实要像周其仁教授所指出的,要冷静地考察,多角度地分析。
 


最后,邓正来教授借史学界关于罗马帝国兴衰史的研究公案指出,学术研究要避免任何一种本质主义的诉求,周其仁教授讲演的精彩之处一方面在于他对货币问题的精彩分析,另一方面他也提醒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开放的思维取向。
 


本期论坛气氛极为热烈,二百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站着倾听了讲演。论坛所讨论的货币问题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极为引人瞩目。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如何用货币政策去应对通货膨胀及连锁性的经济动荡。论坛讲演人和嘉宾都给出了不同的分析视角和具体见解,尽管这些论辩之间存在着观点上的分野,但却为我们打开了更为宽阔的分析视野和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