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讯 为了更好地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08年10月23、24日在上海龙柏饭店隆重举行主题为“美国金融大海啸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多名专家、研究人员及我校经济学院相关专家学者及媒体记者参与了此次会议。在会议开幕式上,我校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竞争力研究985基地主任袁志刚教授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我校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主持。
袁志刚教授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全球经济失衡。近年来,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不断增加,而新兴经济体和石油生产国则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贸易顺差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大部分又通过资本账户回流到了美国,用以购买美国的资产,助推了美国货币供给的增长和资产泡沫的形成。
全球经济失衡的出现,是世界经济运行动态无效的结果。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储蓄,但是由于金融市场、产权界定、行政壁垒等方面的问题,储蓄无法在国内转化为有效投资。另一方面,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创新活跃,资产供给能力相对较强。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导致美元资产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也得以长期维持。如果美国的金融市场能够把这些资金引入生产率快速增长的部门,那么就不会出现资产泡沫。但是,继信息革命之后,这些年来全球的技术、制度重大创新不足,投资空间压缩。流入美国的资金也无法找到有效的投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大量流入房产市场和资本市场。
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在会议报告《全球经济泡沫化的形成机理和中国的选择》中强调: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美元是世界的本位货币,但美元又是美国一国政府发行的信用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其发行量完全不受外部力量约束。美国发行美元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其他国家再用顺差购买美元资产,推动美国资产泡沫的形成。当泡沫不能持续时,就会爆发金融危机。因此,救治美国金融危机需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当前条件下,回归金本位或抛弃美元都不可行,现实途径是加强美国的货币纪律。
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维森教授指出: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深化,目前的金融体系已经高度虚拟化乃至虚幻化。传统的货币主义理论没能充分意识到庞大的虚拟经济,在解释金融海啸问题上出现一定困难。事实上,虚拟经济的崩溃并不一定是很严重、很可怕的事情,不必过于高估它的危害性,只有当它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至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中国金融的虚拟程度远比不上美国,中国经济真正的危机不在通货膨胀而在于经济增速放缓。目前一方面应解除对民营企业的多项束缚,刺激国内投资,一方面约束政府财政收入,还富于民,拉动内需,切实推进国内经济、金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经济学院张军教授表示:在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我们需要对中国1998-2008年这十年的经济演变本质进行反思。经济增长在这十年间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来驱动,而出口型经济增长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外在冲击,中国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制结售汇制度等,有利于出口扩张,结果是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经济变得美元化,更加脆弱,更多暴露在外在冲击之下。在外部因素如国外资产价格暴涨、美元贬值、对石油和食品的投机以及内部因素如人民币升值预期,还有宏观政策的不匹配及存在时滞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经济出现低迷时期,经济增长放缓。面对这次危机,结合国内经济形势,应有的对策是全球合作,以及促进过多的储蓄向投资转化,主要是扩大私营经济部门,减少国有部门的垄断,还应该继续推进结构改革,作对相对价格,尤其是资源价格。
此次会议与会二十多人争相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另有一部分真知灼见将在后续报道中继续向社会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