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下午6点30分,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双周学术论坛:中国深度研究”在光华楼东辅楼103报告厅举行第五期讲演。本期论坛邀请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曹锦清教授作为论坛主讲嘉宾。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乐天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刘建军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出席论坛。

邓正来教授主持本期论坛,他首先介绍了出席论坛的讲演嘉宾曹锦清教授和点评嘉宾张乐天教授、刘建军教授。

接着,曹锦清教授发表了题为《论中国研究的方法》的讲演。曹教授提出了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立场的研究方法,反对以西方为中心,反对用西方理论改造中国。他指出中国的自身经验应该得到重视,用中国自身的经验来考察中国自身的事物,尊重中国的历史和经验,中国有必要去修正西方理论。西方理论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普遍化。曹教授在调查研究方法上做了进一步探讨,他参照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古今中外法”,并进行扩充总结,提出了从整体、历史、理论三个维度做调查研究,即从把个案、局部放到更大的空间、整体去研究,把现实放到历史流程中去研究,把西方理论基于中国自身实践经验之上去研究。最后,曹教授从社会事实及社会心态的角度,提出人不同于物,具有主观性,研究者要意识到调查研究时主观的作用,同时要增加履历,扩大胸襟,重视社会心态的作用。

张乐天教授首先对曹教授的讲演进行了点评。他指出,首先,在曹教授的讲演中可以看出“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同时用反思的目光去看待真理。第二、中国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就是要以中国为中心,认识并努力应对西方理论视角的干扰;第三、基于以中国为立场,他提出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如怎样同主流世界的西方人交流,作为中国研究者怎样解决“身在庐山”的问题,怎样从研究点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等,这些都是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刘建军教授在评论中指出,第一、身体力行在调查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研究者自身的要求; 第二、重视对流动人口以及其他变量的研究;第三、从历史经验认识中国,重视中国社会的连贯性。最后他请教了曹教授两个问题:就古代中国而言,判断土地私有和公有的标准是什么,土地改革和阶级产生的关系是怎样的。
讲演之后,在场学生针对讲演和评论嘉宾的发言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如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比较及选择,中国土地产权问题,调查研究中比较法的运用,西方理论中国化与中国自身理论的生成等等。曹教授耐心地给予了回应。
最后,邓正来教授做了论坛总结。他指出,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对中国当然是有意义的。但还要看到,中国已然深深地嵌在了世界结构当中,就认识我们自身而言,西方的历史及其理论是丢不掉的。这里需要我们时刻反思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于,当我们以各种方式对科学及实证化的研究取向给予警惕和反思的时候,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及“科学主义”的思维模式会以某种方式从“后门”再次溜进我们的研究中,这就是科学对人文社会研究的支配作用。
整个论坛气氛热烈、会场座无虚席。伴随着高研院“双周学术论坛”的连续性举办,关于“中国深度研究”的话题也逐渐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很多同学对如何进行中国问题研究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起。无疑,曹教授的讲演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