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院双周学术沙龙(第四期)举行

发布时间:2008-12-24


新闻中心讯 12月19日下午2:30,由文科科研处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联合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和未来发展:双周学术沙龙”第四期在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范丽珠教授,人口研究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副教授程远博士,新闻学院讲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沈国麟博士,新闻学院08级博士研究生贺碧霄应邀担任主讲嘉宾。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任远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出席沙龙。

邓正来教授主持本次学术沙龙,他首先介绍了出席沙龙的演讲嘉宾范丽珠教授、程远博士、沈国麟博士和贺碧霄博士,并为他们颁发了高研院双周学术沙龙演讲嘉宾的聘书。

 


之后主讲嘉宾开始发言。首先,范丽珠教授做了题为《西方宗教理论下中国宗教研究的困境》的报告。她从“格义”与“反格义”的定义入手,分析了中国自古没有“宗教”这一词语,“宗教”是伴随西学而进入中国的。正因为此,对于“宗教”一词翻译的歧义非常多。中西方学者在概念理解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宗教中存在着西方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形,现代西方理论难以直接转换为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资源。最后她得出结论:因为整套西方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解释方法及东西文化的差异,使得关于中国宗教的解释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逻辑。

 


接着,程远博士以《重要但被忽视的人口科学》为题做了讲演。他首先提出了人口科学在中国被严重忽视的事实,并进一步阐述了产生此种状况的原因:研究数据的缺乏;定量科学所处的阶段;一些陈旧的观念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等。接下来程远博士以上海为例,对人口科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讲解,第一,如人口预测的科学,在婚姻,家庭规模、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对经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等;第二,如老龄化研究、劳动储蓄与家庭形成的关系;第三,人口与健康的研究;第四,人口政策研究,如养老政策等。

 


沈国麟博士的发言以《〈纽约时报〉为什么支持奥巴马?——美国大选中媒体与政党的关系》为题, 逐步引出中国学者怎样研究美国的问题。他首先分析了《纽约时报》支持奥巴马立场的原因:筹款不断地增加;代表变革的力量迎合了美国民众的心理;寻求改变,对互联网的运用;媒体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代表自由派,自由主义倾向持有的立场。沈国麟指出,美国媒体和政治是分开的,但是媒体同政党的关系又非常复杂。他进一步提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的民主,不要因为美国制度实践的问题而否定其价值,中国在学术发展上应当有自己的容纳力。

 


博士研究生贺碧霄同学阐述了《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思想遗产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问题。她首先从风险社会理论角度,阐述了媒体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而后又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解释媒体作为工具的意义,一是来自内生的经验,二是泊来的美国传播学的实证关注媒介的效果。接着,她分析了美国主流社会学范式的转换对中国的影响,指出传播学的芝加哥学派理论关注重心不断地转移。最后,她还分析了结构功能理论与建构理论的区别。

 


 


四位嘉宾发言之后,在场观众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自由讨论,他们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了问题,如日本怎样理解宗教和传播的途径,风险社会的进一步阐述,人口与伦理的关系,西方理论与中国新闻学研究,等等。

 


任远教授对四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第一,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影响除了“禁锢”或“遮蔽”之外还有“解放”的一面,西学也会帮助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二,造成所谓的中国人口科学困境的原因很多,如政府的干扰、学科的调整、政府对数据的垄断、定量方法的不完善等等,克服这些困难,一方面需要外部的支持,更重要的也需要人口学者内在性的努力;第三,新闻媒体与政府等公共组织的关系值得分析,在中国,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作用,这本身就值得仔细玩味;第四,公共媒体客观性是否可能,如何建立对社会现实的公正描述。

本次沙龙讨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关于宗教、人口科学、媒体与政府以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问题研究方面的细致讨论有助于大家对与此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深入思考,为拓展问题视野、强化问题意识、打破学科封闭,为不同学科的学者交流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