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自主选拔录取面试专家代表访谈录

发布时间:2009-02-20


2月11-15日,我校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举行2009年自主选拔录取面试。252位正教授应邀参加。中文系骆玉明教授、经济学院石磊教授、物理系陆昉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钟扬教授根据学校安排接受了记者采访。几位教授在访谈中重点谈了面试专家的责任、面试的基本策略,以及对学生的观感和建议。

面试必不可少
  
石磊:面试是对笔试的重要补充。通过面试能够考察考生在笔试中无法反映出来的东西。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并不轻松。每次交谈背后,每个老师都做了周密准备。老师们针对复旦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来设计提问。大多数老师会以自己的方式提问,考察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即便问同一个问题,各位老师的出发点和理解也都不同。
  
钟扬:就自主招生而言,面试是必要的。我对笔试和面试结果作了对比,发现两者不完全一致,这体现了面试的价值。如果笔试和面试结果惊人一致,那么面试就可以取消了。反过来,如果两者相差太离谱,则违背了公证性,说明存在制度缺陷。我觉得,3个三分之一是符合规律的,前面三分之一和后面三分之一的考生没有争议,表明我们工作中使用的原则和各自采用的方法比较一致。对中间三分之一的考生有时存在争议是正常的。
  
面试侧重考察综合素质

骆玉明:我们非常想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质。面试时,考生大多有迎合的意图,但不敢随便说,因为没办法当场说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素质特点很快被揭示出来。此外,从考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品行。很少有学生选择能够体现品行的回答,但我希望他们的回答至少能表明他们学养健全。
  
石磊:知识性的考察不是重点。我让考生就改革30年对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的巨大变化举出两例。很多考生的回答都很苍白,大同小异,可能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简单。很少有学生在回答中体现出对“价值观”的思考。
  
陆昉:我会观察一个考生,看他能不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给出合理结果,而非正确答案。我甚至会给他一点知识提示,告诉他基本条件,看他能不能给出结果。有一个考生不清楚同比和环比,就问我知不知道,能不能告诉他。这体现了他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有学习的动力。我会事先对每位考生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正确答案,而着重于考察考生在分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判断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对社会的观察能力等。
  
打破砂锅问到底
  
骆玉明:大多数老师都会事先准备问题,但问题会临场变化。我问考生一个问题,然后一直问下去。例如,我想知道考生对中国文化有什么感情,就提了一个问题:你熟悉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人物,对哪一个人物有感觉?开始我挑着问,最后我几乎每个人都问。每个考生的回答都不一样,能够答好的不多。他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非常干枯,没有个人情感色彩,体现了中学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有缺陷。我很希望看到考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亲切感和历史人物的个人感觉。
  
石磊:一个考生对“价值观”的理解让我比较满意。他先解释什么叫价值观,然后再谈改革开放30年对价值观的影响,不仅讲了代际差异,还谈了生活观念的差别。我接着问他,面对代际差异造成的伦理问题怎么办?他说,如果父母反对得有道理,他会接受。这反映了一个人有没有是非观,对父母意见也不是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对于能够被一问到底的学生,我倾向于肯定。
  
钟扬:我是第一次参加自主招生面试,设置了标尺问题,就是对五个学生重复问一个问题。考生的平均水平比我想象的高。在面试中,我不太轻易考虑学生的兴趣,而喜欢追问考生在有兴趣的方面干过什么。这个年龄段的考生对计算机大都有兴趣,那么我会问考生在这方面具体干过什么。
  
误判的可能性很小

石磊:最初我担忧,这么重要的考试如果因为老师的随意性而误判,我们很罪过。但是同组老师投票,一致性非常高,这说明我们的判断标准是大体一致的。
  
骆玉明:一般7名考生中有4个人会很快通过,大家讨论最多的是中间部分的考生。同组老师的意见大多没有非常显著的冲突。有老师说,某一个孩子是小人精,太不让人喜欢了,但我们最后认为,不能因为不喜欢就否定他的能力。有一名考生曾让我很疑惑。我对他的回答并不满意,但不知道是紧张造成的。由于担心某些缺陷掩盖了他的优秀素质,我想尽办法问他,一直问到最后。最终,我放心了,是这个考生本身素质有问题,我没有误判。
  
陆昉:如果一位老师很喜欢一个学生,而其他几位老师意见不一致,那么大家会综合评判,最后往往能达成一致意见。出现偏才和怪才的几率并不太多。
  
推荐信要实事求是
  
钟扬:面试前,我们认真交换意见的是中学老师的推荐信,甚至判断推荐信的签名和字迹是不是相符,并互相提醒。我觉得,大部分推荐信质量比较高,有些推荐信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这需要很大勇气,非常有利于我们判断。我们对于纯粹夸奖也有自己的判断。一些推荐人表明自己与被推荐人认识的时间长短。认识三个月或认识三年,对这个人的了解是不会一样的。
  
石磊:推荐信中写学生有缺陷,实际上是帮了学生。
  
骆玉明:推荐信不是品德评语。对于推荐信中一些浮泛的、没有个性的优点,我们是不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