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3月18日下午2:30,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联合主办的“青年学术沙龙”在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第六期讨论。我校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任晓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周旺副教授,经济学院方钦博士,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郝娜应邀担任主讲嘉宾。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任远教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我校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特聘教授、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教授出席沙龙。

邓正来教授主持本次学术沙龙,他首先介绍了出席沙龙的演讲嘉宾任晓教授、陈周旺副教授、方钦博士和博士研究生郝娜,为他们颁发了高研院青年学术沙龙演讲嘉宾聘书,并赠送了高研院图书。

首先,任晓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学派’之争”的报告。他指出,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立基于打破学术研究分界,贯通学科划分所推出的各项举措很有意义。当前的学术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分工越来越细、但同行交流起来都很困难的研究取向,不利于学术视野的扩展和问题的解决。任教授以建构国际关系领域的“中国学派”为例说明,中国社会科学晚近的发展从“引进”、“翻译”到“介绍”,都没有脱离西方理论示范的藩篱。而建构中国学派需要确立我们学术研究的“自我意识”,寻求“中国特性”。

陈周旺副教授的主讲题目为“从美国政治学的创建看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他以梳理美国政治科学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从学科建制、研究方法、基本论题等方面对美国政治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阐释,并着意分析了美国政治科学发展的三大动力(“本土化进程”、“民众改革运动”和“学科化努力”)。他阐述了确立学者自身的自我反思意识和形成问题性焦虑对建构中国政治学的启发意义。

方钦博士的论题为“从霍布斯到莫斯----演化博弈视角下的财产权观念解析”。他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并结合产权理论发展脉络,简要分析了西方财产权的流变。同时他对比中国古代社会对物的管控方式,分析了中西方不同的物货流转方式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郝娜的讲演以“同一个群体的两张面孔”为题目。她对比分析了中国学研究领域杜赞奇与黄宗智理论建构的分野,并指出二者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不同态度,从而引申出了她所关注的问题——如何形成关于中国社会的独特解释理论,并使之契合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在。
四位嘉宾的报告结束后,在场听众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纷纷提出问题。如“中国学派”问题的提出是否与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增长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建立“中国学派”的前提性条件有哪些;学术自主性问题与知识增长的之间内在关系如何;黄宗智理论研究中的历史指向及其概念建构;“国家-社会”框架的解释力,等等。

任远教授对当天的讨论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创建“中国学派”或学术研究“中国化”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面对西方理论示范时的一种挣扎境况。而任何一种学术意图都不是有了问题意识或有了基本的思想之后就能够自然达成的。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论学派的前提在于一整套基本概念,逻辑体系等的构建,我们在反思/批判现有学术理论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是不是我们的审读视角也存在某种倾向性。

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四位嘉宾的讲演论题不约而同地关涉“中西之争”。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学术研究中的“中西之争”和“古今之争”便始终以不同的方式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和讨论。本期沙龙为我们深入追究此类问题开放出了继续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