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苏建教授主讲“民主转型的理论与模式”

发布时间:2009-04-13


新闻中心讯 4月7日晚,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在光华楼东主楼“通业大讲堂”举行郭苏建博士特聘教授就职讲演仪式。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常务副院长桑玉成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明明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郭定平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刘清平教授出席论坛。

讲演由邓正来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讲演人郭苏建教授的主要就学经历、研究经历和研究领域,介绍了校长助理桑玉成教授,点评嘉宾陈明明教授、郭定平教授。
 


讲演前,桑玉成教授代表复旦大学为郭苏建教授颁发了特聘教授聘书。之后,郭老师做了简短的就职感言。他表示,就任复旦大学的特聘教授和高研院的副院长,是其学术生涯的新的机会和挑战。他感谢邓正来院长、高研院和复旦大学对他的信赖和重托,愿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为高研院乃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为把复旦大学高研院建设成世界第一流的学术重镇做出自己的贡献。
 


接着,郭教授做了题为“民主转型的理论与模式”的主题讲演。他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阐述了民主的概念以及民主概念的分类:程序民主,实质民主以及中间阶层;第二、讨论了民主转型的类型,即自由化和民主巩固,以及分析了第三波与前几波的区别;第三、民主转型的四种理论研究路径,即建构主义、策略主义、制度主义和政治经济;第四、民主转型模式的特点,即转型性、替代性、错位性以及国外干涉性;第五、从选举制度、制度安排、民主政策和质量的持续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转型理论的影响。
 


郭教授讲演之后,陈明明教授首先做了点评。他指出,中国问题很难用转型理论来解释,这个模式如何能够适用中国,怎能解释中国三十年的政治变迁还是个问题。陈教授接着从对民主的界定、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的理论建构、民主转型的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最后他提出几个问题,转型的理论能否解释中国的政治变化,能否指导中国的政治变革,民主的转型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一个决定论的问题。
 


郭定平教授接着做了点评。他从理论分析范式和转型模式分类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在理论分析范式方面,四类模式有导致复杂化的危险,很难分类,在逻辑上缺乏精密的嫌疑;在转型模式的分类方面,郭苏建教授特别增加了外力干预作为第四类,这曾经为亨廷顿所忽略,但是有贴膏药之嫌,应该建立一个更有内在逻辑性的分类体系。
 


点评之后,在场学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和存在的疑惑进行了提问。如拉丁美洲的民主问题;一党制能否实现民主;转型模式的后果;军人政府与文人政府的问题;教会对民主的影响等。郭苏建教授都一一做了解答。

最后,邓正来教授做了总结。第一、民主不是一个最完美的东西,但在当下的政治架构中却是一个可欲的东西。这是为什么?第二、民主的关键或核心是选举,而选举是人数的问题,选举制度的设计背后预设的是对个体人的理性选择能力的某种确信或确认。那么,又如何看待这种理性确信?第三,民主最核心的要素是平等,但对少数人却不平等,这怎样解决?邓教授指出恐怕我们要从源头重新考虑“民主”这种制度安排。

教授就职讲演是高研院为每一位进入高研院工作的研究人员特设的系列性学术活动。本次讲演气氛热烈,观众参与踊跃。郭苏建教授关于民主转型的理论分析以及评论人和观众的讨论开放出了很多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