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3点,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联合主办的“青年学术沙龙”在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第七期讨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葛四友,日本广岛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梁捷应邀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刘清平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沙龙。

邓正来教授首先介绍了出席沙龙的演讲嘉宾以及点评嘉宾,并为三位讲演嘉宾颁发了高研院青年学术沙龙演讲嘉宾聘书及赠送了高研院图书。

首先,葛四友博士做了题为“分配正义与运气”的讲演。他首先阐述了分配正义和运气的概念,并指出他的讲演希望通过从“如何处理运气来看待分配正义”的视角来审视西方的分配正义问题,从而引起大家的反思。接着,他列举了西方学者对运气的分类,如罗尔斯的“自然性运气”与“社会性运气”,德沃金“原生运气与选择运气”,内格尔的“构成性运气”与“外在运气”等等。接着阐述了基于这些分类而产生的分配正义观念,如德沃金的资源平等、阿内逊的福利机遇平等、诺齐克的自由至上论、柯恩的中期福利平等,等等。

梁捷的主讲题目为“熊彼特主义与当前金融危机”。首先,他指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学接的主流看法,即“经济周期理论”已经过时,任何经济周期都可以为反周期的经济政策所抵消,但无法解释当今的金融危机。而熊彼特则认为经济周期是“真实的”,必须正面构建和描绘出经济周期;第二,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于外部因素,即创新所导致,应将创新而非价格作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第三,真正的知识,应该是“知识的知识”,无法被教授,只有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才是真正的只是投资。最后,他总结到,熊彼特主义的复兴就是要唤起人们对“创新”和“知识”的重新认识,知识或企业家精神的复苏,才是经济复苏的最初、最重要的标志。

陈云博士的讲演以“中国开发模式的特点和未来走向: 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为题,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对转型体制的研究。她指出转型的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如人口工业化率、民生问题与分配机制问题。第一、比较了邓小平开发模式与毛泽东开发模式;第二、回顾了改革开放至今30年以及对未来30年的借鉴与反省;第三、民主为什么是个“好东西”,民主并非口号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第四、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以及探讨中国的制度延伸的可能性;第五、大国的崛起及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问题,保护主权有更好的方法而非战争。
三位嘉宾的讲演结束后,在场听众针对他们的报告纷纷提出问题。如,怎样抵消运气所带给人的不平等;产业结构、资源配置与应对金融危机的问题;技术进步与创新与经济的关系;英国的民主问题;宪政体制在英法等国的表现及影响,等等。嘉宾和现场听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刘清平教授对今天的讨论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第一、葛四友博士探讨的是西方政治哲学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怎么理解平等。葛博士探讨了从运气的角度理解平等,他对西方各理论有着很深的梳理和了解,而且如果把这种西方语境下产生的问题和中国文化本身联系起来一起研究会更有价值。第二、梁捷的讲演可以总结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重视非主流的原创的思想,这些可能提供出很多主流思想提供不了的问题,重视亲身体验和经历产生的知识,而不是课本知识。第三,刘教授指出他和陈云博士的价值观念接近,同意陈云博士的“转型的问题实质就是人的转型”这一观点,以及民主不是终极价值、绝对价值,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但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民主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最后,邓正来教授做了总结。他通过足球场的例子,指出,人们在关注理性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理性之外东西。同时由于路径、学术资源的约束,一些潜伏在日常面相背后的、符合人生生活的东西被遗漏了,应该把这些东西带回来。

本次沙龙主讲嘉宾与大家分享了不同学科的问题,同时给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如何处理追求个人幸福的人们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