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思教授主讲“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与中国使命”

发布时间:2009-06-05


6月3日下午6:30,我校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在光华楼东辅楼102报告厅举行第十五期讲演。本期论坛邀请复旦高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世界中国学论坛秘书长黄仁伟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教授担任评论嘉宾。
 


我校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论坛。邓教授首先介绍了王缉思教授及其主要研究领域,介绍了两位点评嘉宾黄仁伟教授和沈丁立教授。
 


讲演前,邓正来教授代表高研院为王缉思教授颁发了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聘书。

接下来,王缉思教授发表了讲演。他首先指出,从讲演的主旨和所关注的问题方面来说,把题目定为《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与中国使命》更为合适,这与近年来国际和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有关,也与它的发展方向息息相连。王教授的讲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他回顾和分析了国际政治学在国外的发展。王教授认为,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学主要关注点是战争与和平即国际安全问题,从1970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危机和全球化问题的出现,伴随着人们对不同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关注,关于地区与国别研究,关于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拓宽了国际政治学的范畴。王教授指出,必须要认识到,国际政治研究都是在特定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产生的,而不是一些学者的闭门造车。
 


第二,王教授分析和反思了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发展状况。他指出,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是与中国独特的外交指导原则和分析国际政治现实的思维框架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国际政治研究对国际现实的关注点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近20年来,国际政治学在中国大踏步发展,成绩显著,但在理论建树方面不尽人意,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进展却不明显。他分析了主要的原因,如国际政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实证研究的基础不强,缺乏比较政治学、政治理论、政治思想史的支撑,对世界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探究不够等等。第三,王教授讨论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互动关系。国际政治学同现实政治和外交政策应该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还是应该保持相当的距离?这一直是本学科争论的问题。中国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既存在互不交融的“两张皮”现象,同时又存在学者为政策宣示做注解的倾向。学者独立思考所产生的批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近年来,中国外事、外交部门与学者的互动明显增加,注意征求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但宏观理论、战略思想与政策的结合仍然是薄弱环节。最后,王教授对国际政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他认为,本学科发展快,议题转换迅速,迫切需要建立分支学科的中微观理论或分析框架,关注学术著述的政策相关性问题,加强对现实世界和国家需求的了解。
 


黄仁伟教授首先对王缉思教授的讲演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国际政治研究的理论流派究竟有没有国家特色,有无国际的或全球的国际政治理论流派?我们至今还没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完成大国成长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它的突破口?黄教授认为,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不大可能在根本上颠覆西方的政治理论,我们需要在“为我所用”中找到有用的东西,以期推动中国国际政治研究。最后,就王教授所指出的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黄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沈丁立教授的点评从解读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入手,他认为要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与自主。就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有诸多的内在外在因素制约着我们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解,沈教授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逻辑分析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艰巨性。他指出,这种理论的诞生要建立在对大国政治道义和政治使命一以贯之的实践基础上。

点评之后,对两位评论人的点评,王缉思教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回应。回应结束后,在场的听众纷纷提出自己问题。如怎么认识和处理国际政治研究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中价值和认知的关系问题;目前有无“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研究,要不要这种研究;国际政治研究的政治立足点与学术立场之间的关系,等等。王缉思教授就此进行了一一回应。
 


最后,邓正来教授对整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无论是强调“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还是强调一般的社会科学中的“科学”因素等,都要避免流于字词的表面含义。“中国特色”的理论抱负或问题意识的产生源于我们对既有理论解释力的不满,这就牵涉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就有一个实质性“科学”的或更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存在?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讲演前,在邓正来教授的陪同下,王缉思教授参观了高研院。邓正来教授介绍了高研院的学术定位、发展规划与目前的发展状况。同时宾主还就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机制,国际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状况,政治学理论与国际政治研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还就学术合作与交流事宜进行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