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冷战国际史研究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发布时间:2009-10-30

沈志华: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朝鲜战争揭秘》、《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等。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人们惊异地发现,国际史学界有一项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学术成果之多、之新,学术活动之广泛、之频繁,令其他研究领域望尘莫及,以至人们不得不考虑赋予这一研究以新的概念,这就是关于冷战历史的研究。在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冷战结束后十几年来,在参与者的人数和国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题目的种类和范围以及档案资料所涉及的语种和国家等方面,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确为历史学发展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我看来,冷战国际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学术特征

把冷战国际史看作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是因为在学者队伍、研究方法、活动方式等方面,它确有一些引起人们注意的学术特征。这些具有全球化时代学术代表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以众多冷战史研究群构成的国际学者队伍;档案开放、收集的国际化与多国档案的综合利用;研究者学术关怀的重点集中在重建历史事实;在档案交流和专题研究中盛行的国际合作。

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里重点介绍一些中国学者参与较多的学术成果。

关于冷战起源和结束的讨论持续不断;关于苏联与冷战关系的研究引人注意;对于中美关系的考察经久不衰;对于中苏关系的研究迈上新台阶;朝鲜战争仍然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课题。

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还有很多,如核武器的研制与核政策问题、马歇尔计划、苏南冲突、共产党情报局、柏林封锁危机、东柏林骚动、波匈事件、华约与北约的对抗、台湾海峡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阿富汗战争、波兰团结工会等等,无论是老题目,还是新领域,由于这些研究主要依据的是冷战结束后各国解密的档案文件,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冷战国际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冷战国际史在其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某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多数是从大国对边缘地区和国家的政策的角度从事考察,希望通过追溯冷战时期大国对第三世界的干涉和介入,来找到当前这些地区动荡的根源。或者说,是研究冷战在第三世界的作用和结果。对于第三世界或冷战边缘地区和国家的研究还有一种“本末倒置”的趋向,即从研究这些地区或国家本身的历史出发,考察其自身发展的历史惯性、特征和趋势对美苏关系的影响,对地区和国际格局的影响。如果说前者倾向于讨论边缘地区和国家是如何在两极世界格局的影响下被动地卷入冷战的,那么后者的出发点在则在于考察边缘地区和国家是如何向两极世界挑战,从而影响了美苏两国的政策。正是这种对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区互动关系的研究,才会使人们更加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冷战年代世界格局的内涵以及在这一总体格局中各国历史的发展道路。

走出大国关系史研究的光环,考察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区的互动关系。突破传统国际关系史研究的范畴,把经济、文化、社会纳入观察视野。当然,冷战国际史研究无法取代经济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等各类专门史研究,但重要的是,关于战后以来这些问题的考察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冷战这个核心问题,因为它们都在“一个被分割的世界”的框架下发生和发展的;同样重要的是,研究冷战史,研究国际格局产生和变化的过程,也必须考察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等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与国际关系问题溶合在一起,才构成了这个时代本身。在这方面,目前已有的冷战国际史研究成果中比较多的是关于“经济冷战”、“文化冷战”以及“宣传战-心理战”的研究。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冷战国际史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历史学家正在尝试在合理的新历史证据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概念、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而这种做法本来就是冷战国际史研究者所关注的重构历史活动之中的应有之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出版的由莱夫勒和文安立共同主编的三卷本《剑桥冷战史》。该书的目的是阐明冷战的根源、动力和结局;力图说明冷战是如何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两次大战之间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政治环境中演化而来的;冷战遗产是如何影响当今国际体系的。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国际史,除用一些章节讨论大国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有更多篇幅讨论的是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特别是广泛涉及社会史、科技史和经济史的内容,讨论了人口、消费、妇女和青年、科学和技术、种族和民族等一系列问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狭义的外交史,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之外,还要说明的是冷战时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只有了解经济、思想和文化互动是如何影响政治话语、外交事件、战略决策的,才能理解冷战的起源和结束。这部巨著的大部分作者是历史学家,但也有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方法论方面,该书力图做到综合性、比较性和多元性的结合。可以说,这部著作代表了目前冷战国际史研究最前沿、最权威的学术成果,也反映了这一研究的发展趋势。

近来“新冷战”(NewColdWar)问题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大国之间围绕着利益和权力的对抗,国际政治中出现的对峙和遏制,使人们不得不想起冷战年代。世界是否会进入新冷战时代?目前国际紧张状态中有哪些因素来自于冷战年代?今后又将如何发展和演变?回答这些问题,无疑都需要思考过去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