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二十三)

发布时间:2009-11-30

2009年11月25日下午3:0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第二十三期邀请到了鲁克·范·兰根霍夫(Luk Van Langenhove)教授。Langenhove教授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联合国大学UNU-CRIS项目主任,他长期致力于社会科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理论、定位理论、区域治理问题等领域颇有建树。

本期讲坛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邓教授首先向听众们介绍了主讲嘉宾Langenhove教授,以及两位评论嘉宾:联合国大学特聘教授、比较区域一体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宋新宁教授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吴冠军博士。

 演讲开始前,邓正来教授还代表高研院向Luk Van Langenhove教授颁发了高研院学术委员的聘书。

接下来,Langenhove教授做了题为“为提升社会科学与社会的相关度而迈向一种新的关于社会科学的本体论(Towards A New Ontology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Make Them More Relevant For Society)”的主题演讲。

在本体论这一基础性问题并不热门的今天,Langenhove教授指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不仅关涉到客观物质世界(the material world),而且关系到社会领域(the social realm),为了激活社会科学研究,开启崭新的路径,对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是极为必要的。

首先,他探讨了客观物质世界的本体论,指出欧几里得的空间观、牛顿的运动观和因果关系的休谟模型这个三个理论架构组成了古典自然科学的本体论参考坐标。并详细讨论了Rom Harré区分客观物质世界三领域的理论,领域一是实际经验的对象组成的,领域二是可能经验的对象组成的,领域三是由超越所有可能经验的对象组成的。Langenhove教授还举例说明,即依照现代物理学,我们看到的星星事实上并不存在,可见我们的感官并不仅仅适合于严格意义下的牛顿时空观下的经验,进而有引入第四领域的必要,这一领域是由实际经验的表面上的或想像中的对象组成的。

其次,他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了社会世界诸领域,强调了以下几点:从实证主义者到社会的推论概念、首要的社会事实、定位、对过往事实的重构、社会图标、第二社会事实,从而指出言语行动理论对社会领域本体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即话语行动应被看做是社会和心理世界的本体。

最后,他指出社会科学如果将人和机构描述为被动的机械的信息接受者,那么这其实是另一种物理科学或因果科学。物理实体和人类的一个巨大区别在于后者有目的(intention),仅以事件因果链的方式看待人本身,无疑是将人简单化为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科学家来说,还需要看到一部分心理学家寻求人们习惯背后的原因,却忽视了人们能对其行动构建含义这个基本问题。

评论嘉宾宋新宁教授做了精彩点评,首先,指出Langenhove教授所从事的本体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界并非主流,但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这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对于认识社会事实及其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过,理解社会领域的问题比理解自然领域的问题要更为复杂,涉及到历史与文化传统、生物学、地理学等多种因素,那么问题是是否有社会领域的普遍理解?如果社会科学提供这一理解,那么其正当性何在?真实世界和社会科学营造出的社会世界的区分造成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得到解决?两个世界的关联性何在?其次,宋教授提出了自己关于position theory的看法,特别是制度问题本身在中欧两个话语系统中就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要想明晰思路首先要追问的就两个话语系统的共通处何在?最后,宋教授针对Langenhove教授演讲中涉及到的tradition概念提出了追问:关于越来越重要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所营造的精神世界的存留问题,您如何看待?

评论嘉宾吴冠军博士的学术点评侧重于社会科学外围的一组预设,关心的是社会科学向何处去的问题。第一,诚如Langenhove教授所描述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意义关联越来越间接,这一现象和趋势在中国学术界也存在,Langenhove教授试图将社会科学与人们所处的社会营造出更紧密的关联,这是很有意义的。第二,Langenhove教授曾撰写Innovating the social sciences: towards more useable knowledge for society这本书,并将“有用性”提升到一个根本性的向度,这与作者试图跳出制度机制的初衷是有冲突的,在一定意义上没能跳出社会科学的这一根本性路径。第三,吴博士讲到了Leo Strauss提倡的“隐微写作”、刘小枫教授的《真理为什么要秘传》、学术黑话、哲学火药桶等问题,指出当今的学术任务是要否思和再思社会科学(unthinking and rethinking social sciences),并在此基础上阻止思想学术研究的彻底社会科学化。

Langenhove教授做了回应:他对社会科学本体论的讨论事实上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科学本质的讨论,试图回到西方传统意义对本体论问题的重视,当然,这一点和现象学运动要求的回到事物本身也有关联;更为必要的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每个人都会讨论社会科学的问题,关注社会规则的运行问题,这一点是与自然科学相差极大的。

听众们对这场极富思辨色彩的演讲提出了许多问题:基于fact、reality和truth 的区分,社会科学是如何在其独立研究下的获得社会真实的?或者说社会科学在离开数据的支持下如何可能?您如何评价哈贝马斯立基于言语行动理论的沟通行动理论?您将言语行动作为社会科学的中心,这一方式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反思性行为?如何理解美国哲学家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所谓认识论上强调自然科学化、本体论上否认不变的本质这一理论倾向?等等。

Langenhove教授认真回答了听众的提问,主要讲了以下几个要点:对现象的描述会有很多种,其间可以分为不同的领域,这一区分会带来真假的问题,但后者并不是最优先的问题;除了数据真实性的问题外,我们对数据的理解方式也是值得深究的;反思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划归在言语行为的范畴之下,其内在概念运用机制有相通的地方。

最后邓正来教授对全场讲座做了总结,指出Langenhove教授理论出发点针对的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化这一理论倾向,背后隐藏了对物理世界转向甚至囊括了生活世界的批判,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回到社会生活本身。Langenhove教授通过言语行动试图从物理世界回到社会生活世界,强调对社会科学否思(unthinking)和反思(rethinking)的重视,其间有充分的分析与论证,但它事实上却导向了另一种本质主义;而且如果不对话语行动注入批判性因子,那么他就与伊曼努尔·沃勒斯坦的否思与反思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丢失社会科学的批判性。

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郭苏建、林曦、沈映涵、刘清平、陈润华、孙国东等也参加了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