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8下午3:0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在光华楼东辅楼103报告厅举行了第二十四场主题讲座。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文贯中先生担任主讲嘉宾。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学勤教授和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乐天教授担任评论嘉宾。
演讲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他欢迎文贯中教授来复旦高研院“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演讲,向到场师生简要介绍了文贯中教授的学术经历及主要研究领域,并分别介绍了本次演讲的两位评论嘉宾朱学勤教授和张乐天教授。
随后,文贯中教授为大家进行了题为“在大饥荒50周年之际从退堂权的失而复得看这场人祸的成因和教训”的讲演。他充分利用杨继绳等学者作品中的翔实数据,向听众阐述了公共食堂政策触发和加剧饥荒的机制。他指出,由于公共食堂对口粮的强制性集体化和严重的粮食浪费,导致饥荒在1958年粮食大丰收的情况下发生。并且公共食堂降低了生产率,在克扣社员口粮的同时,为农村干部多吃多占提供了便利,使得饥荒更加严重并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公共食堂的兴办带来一系列恶果,例如农村干部通过操控口粮而拥有了对社员生死予夺的权力,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被清剿,甚至连逃荒权都被剥夺等,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愈发加重了饥荒的程度。
文贯中教授还论述了退堂权的复得和饥荒的终结。公共食堂的解散立即提高了农民口粮的消费效率,自留地及家庭副业的合法化为农民及时提供了食物补充。使得1961年里,在农民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低于1958年的情况下,大饥荒戛然而止,生产逐渐恢复。
最后,文贯中教授论述了研究大饥荒问题的现实意义。他通过对比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农业改革措施,希望中国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土地制度改革中能赋予农民更多的退出权。并肯定了对于大饥荒问题的研究对于早日解决中国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嘉宾朱学勤教授首先肯定了研究大饥荒问题的学术性和现实意义,并赞扬了文贯中教授等学者的努力,使得大饥荒问题逐渐脱敏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接着他联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饥荒理论,从显微镜的微观角度和望远镜的宏观角度对中国的大饥荒问题做出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中国的大饥荒问题用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即饥荒主要由信息封锁和粮食发散渠道不通畅这两个因素导致)来解释既有效也有限。中国大饥荒问题的教训在于,如果国家的强权力量能够伸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打破最基本的家庭单位,剥夺个体维持肉体生命的权力,那么社会必然会萎缩和停滞。最后,他总结到,只有释放社会退出权,社会焕发生机,善治社会才更容易达成。
评论嘉宾张乐天教授对于退堂权导致大饥荒的观点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第一,他根据手头拥有的“四清”时期的数据,认为公共食堂时期农村干部多吃多占的程度并不如想象中严重。第二,他主张大饥荒结束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退出食堂,而在于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变革,如允许自留地,“挖边”等。虽然这些产出不计入生产队的会计账,但的确有效增加了产出,缓解了灾情。最后,他总结到,六十年代的农业集体化行动是“均平富”的理想主义实践,公共食堂等制度破坏了乡村社会基本的生活秩序,打破了农村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即家庭。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分离导致了农民基本行为方式失范,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下降,最终导致了大饥荒的发生。公共食堂制度只是这整体制度的组成部分,的确对大饥荒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但不构成最根本的原因。
文贯中教授主要对张乐天教授的点评做了回应。他认为开荒地、“挖边”等生产自救措施与食堂的解散有直接关系。小家庭分配粮食合法化之后才为农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如果自救措施的产量没有被计入会计账,那么1961年农民的实际粮食消费量会比已有数据显示的更高,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饥荒在人均消费量较低的时刻反而缓解和终止。
听众们反响热烈,踊跃提问。比如:生产队对公社劳动力统一实行工分制管理制度导致农民无暇自救与大饥荒有没有关系?大饥荒的教训是否在于政府的强势手段将导致民间活力丧失和社会萎缩?农民在历史上是否曾经拥有过退出权等自由选择的权力?当时的粮食统一征购政策是否也对大饥荒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等等。
文贯中教授等一一回答了听众们的提问。指出由于农民可能在规定劳动时间内积极性不高或伪装积极,而在自留地上勤奋劳动,因此工分制度并非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朱学勤教授总结道,如果过于相信政府看得见的手,任其塑造和改组社会,将导致社会丧失活力。只有与大地、社会和人性言和,使社会复活复归、自我生长,社会才有可能繁荣兴旺。
最后,邓正来教授用一句话对全场讲座做了总结。假设文贯中教授给出的数据真实,人民公社无法替代劳动和市场分配资源,为什么需要反复主张个体根据自身意愿选择进入或退出的权利。归根结底,大饥荒问题其实是解决如何处理国家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互动关系的问题。
高研院研究人员林曦、孙国东、吴冠军、陈润华、纳日碧力戈、刘清平等参加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