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indan Parayil教授主讲“可持续未来之科技”

发布时间:2009-12-24

2009年12月18日晚7:0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第二十四期由Govindan Parayil教授担纲主讲,题为“可持续未来之科技”。Govindan Parayil教授现任联合国大学副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就职于奥斯陆大学社会科学系、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理工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著作颇丰,现任多家国际期刊编委和国际研究机构咨询委员会委员。

本期讲坛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教授担任评论嘉宾;印度观察员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会长Sunjoy Joshi和副会长Samir Saran作为嘉宾列席其中;同时参加此次讲坛的还有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林曦、纳日碧力戈、刘清平、陈润华、吴冠军、孙国东。

Govindan Parayil教授的演讲主要沿以下主线深入展开。首先,他指出当今世界两极分化,科技正是富足和进步背后的主要动因。科技的发展能够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科技能够改善人类社会的卫生、医疗、教育等状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此基础之上,Govindan Parayil教授介绍了联合国大学及其高研院所坚持推广的“以科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和策略。他指出,要应对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即贫困问题、气候问题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科学技术的自由共享和流通十分重要,特别是贫困国和富国之间的沟通和流动。

为此,他从历史的角度阐明了科技共享和流通的深远影响和必要性。以中、印为例,二者作为文明古国,其重大历史发明的传播对欧洲社会、美国和后来日本发展都所产生了的惊人的推动作用。他认为,鉴于发达国家的腾飞史---借用他国科技成果来发展自身,今日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被赋予同样的机会和权力。

最后,他指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科学技术的公平流通和共享,而联合国大学和旗下所属高研院正是致力于促成政府之间、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协调行动,从而实现科技的自由、公平流通,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实现。

在场嘉宾对Govindan Parayil教授的演讲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评论嘉宾郭苏建教授指出,Parayil教授的演讲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假设,即科学技术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有目共睹,但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亦不容忽视。首先,科学技术的后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对人类生存的社会和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其次,发达国家不是慈善家,其不会轻易与人共享自身投入所换来的科技成果;更有甚者,科技的“共享”可能会演变成为发达国家操纵别国的手段和工具。另外,郭教授认为,科技不是万灵药,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对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重要影响,如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制度安排和治理、文化传统和历史因素、市场机制等等。

针对郭苏建教授提出的问题,Govindan Parayil教授做出了如下回应:首先,不可能存在没有任何风险的科技,如何来应对和规避这些风险和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现代人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的慎重和过去累积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科技共享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信息行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次,对于人们对科技的“不正当”的利用(如用来控制他国、发展军事力量等),这不是科技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者的问题。最后,对于 “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Govindan Parayil教授持完全肯定态度。

高研院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在Govindan Parayil教授演讲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问题(1)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生存极限点,过了这个点,危机就会导致该系统的消亡。为此,人类该怎样来应对?(2)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性,由此可能导致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例如对“世界公民”的理解。在科技和信息共享的过程中,人们是不是要在统一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再采取行动?Govindan Parayil教授回应道:(1)首先,人类要明确极限点的存在和位置,相应调整、转变自身观念和行为;同时,由于社会差异的存在,人们在应对危机中所承担的责任也存在着差异性。(2)应尊重多样性的存在,不必要遵循同一种认同。

印度观察员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会长Sunjoy Joshi指出,科技的发展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它经历着社会优胜劣汰的选择。该基金会副会长Samir Saran认为,现在社会中存在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进而他询问联合国大学对这个现象有没有相应的关注和行动;同时,他指出Govindan Parayil教授在讲座中有着明显的“东西二元分化”立场。Govindan Parayil教授十分同意Sunjoy Joshi的观点,认为科技的发展不是处在真空中,而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新的发展模式要积极地适应当今的社会背景,以一个更加开放的姿态在市场化条件下共享科学技术和知识。针对社会科学发展的相对较弱势头,Govindan Parayil教授提出联合国大学和各个学术组织有义务和责任提倡和推动学术资源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合理分配,恢复社会科学旧有的荣耀。对于“东西二元分立”的立场,Govindan Parayil教授认为这是过去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发生改变。

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刘清平教授询问Govindan Parayil教授关于“科学和宗教关系发展趋势”的见解,Govindan Parayil教授说,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冲突,但是也能实现共存。二者有着共同的根基,即都是对世界和生活的一种解释方式。人们可以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解释宗教。

高研院专职研究人陈润华提出了“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好的社会”的疑问,认为Govindan Parayil教授所指的“好社会”是以西方社会为蓝本的,强调社会财富标准,具有功利性和片面性;同时,他认为Govindan Parayil教授的科学观有很强的西方科学观色彩。Govindan Parayil教授在回应中非常赞同其关于“好社会应该有多重衡量标准”的观点;同时指出虽然西方社会在近现代对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科学不是西方的。

最后,邓正来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短且发人深思的总结。他指出,现在人们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现有社会存在着不可持续发展现状,这种不可持续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所致。然而,问题在于,要解决这种不可持续的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所诉诸的还是科学技术。那么,这前后两种科学技术知识的区别是什么?是不是都是在“进步观”支配下企图控制人类世界的知识?问题留给世人思考,而这种启发意义也正是本次讲座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