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衡走向平衡:中国与世界

发布时间:2010-01-08

 

12月24日,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办的题为“从失衡走向平衡:中国与世界”的学术研讨会在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举行。会议的讨论围绕着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来自经济学院和金融研究院的九位学者与广大复旦师生分享了他们对于危机后中国及世界经济将如何进一步发展的见解。

国内经济形势

危机后的中国走向
华民

分析危机后中国经济的走向、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政策制度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可以从制度与政策、总量与结构、空间集聚、内需与外需、自主创新、政府与市场、国进民退、能源问题、贸易与金融、收入差距等十个方面阐述。在政府掌握大量资源的条件下,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与美国及欧洲相比,中国仍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和结构扭曲。

高投资,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并没有在这一次危机中实现。在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在短期内比较理想的情况可能是高碳低排放。

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上看,中国经济的集聚程度偏低,而目前政府实施的平衡区域增长、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是不利于集聚程度提高的。

从贸易与金融角度来看,比较理想的政策组合应该是自由贸易加适度的资本管制。

新一轮国企改革意义重大
袁志刚

回顾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自2001年以来国有企业尽管盈利能力上升,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较多地处于垄断行业,从上市国企的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等指标来看国企效率并没有根本改进,并且还带来了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居民财产性收入偏低、内外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但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需乏力、地方财政收入缺乏持续稳定的来源以及社保基金面临压力等因素已经形成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倒逼”机制。

中国将来的路径很清楚,改革、市场、结构调整,我们从失衡走到均衡,首先我们要改革。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意义非常重要,包括投资效率的上升,包括居民收入的上升,包括内外均衡。如果不是自然垄断,尽量打破,让民营企业进入,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还有规制、利润充公,社会福利、构建现代财税制度包括资源税、财产税等。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能显著解释犯罪率上升
章元

因为中国是二元社会,城市人收入的高低以及增长速度快慢,和农村没有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未必可以得出结论说:城市人越来越富,会使农村人更多地走向犯罪。

城乡收入差距可能造成侵财犯罪,但是我们观察到,不仅仅是侵财,其他的犯罪也在上升,不能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其他的一些类型的犯罪捆绑在一起解释,这本身也是有问题。

第三个问题,农民工进城。很多微观研究已经发现,他们进城以后,收入水平上升了,犯罪动机下降了。

城乡收入差距本身并不能显著地解释犯罪率的上升,但城市失业率的上升却是第五次犯罪率高峰到来的重要原因。

此外,城市政府对本地就业的保护导致农民工失业对城市人口失业的替代,而失业农民工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这也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

国际贸易

反倾销等贸易壁垒造成中美贸易失衡
  沈国兵

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统计差异、美国的出口管制、外商在华投资以及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是造成两国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对中美反倾销和贸易强度指数以及反倾销对称率进行计算后,发现中国对美国出口依赖程度很大,美国的反倾销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较大,但中国的反倾销则对美国影响不大。

我们提出几个观点:第一,我们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行业谈判,获得行业市场经济地位。第二,部分通过主张升级产品结构来化解。第三,行业协会的力量,应证了第二个,你要收集数据,这是美国非常看中的。第四,美国对华反倾销,并不能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

金融 

  “稳定倾向”是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
  殷醒民

在讨论整个2010年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时候,离不开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一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2009年货币供应量的巨大增长。中国经济目前运行的过程中的货币供应量的巨大增加和乘数相应的上升,我们可以理解为流动性过多。

与美国实行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轮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经过6个季度左右的传导,很有可能又将带来较为严重的大通胀。管理好通胀的唯一办法是实行货币政策,从通胀倾向的货币政策,应该转向稳定倾向的货币政策,“稳定倾向”的货币政策或者说明确的货币数量规则应该是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转向市场主导模式
  张瀛

国内提到金融市场,都是想到股票市场,危机以后,大家对于场外市场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国际场外金融市场目前已经具备了电子化交易、跨市场跨品种交易、电子交易系统新技术不断出现并进行国际竞争等特点。一个市场要有风险偏好性的投资者参加。我国的交易所,主要参与机构是券商、基金,这些都是风险偏好型,缺少一个风险规避性,就是商业银行。现在国家的场外市场以银行为主,但又缺少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只有风险偏好性或者风险规避性,活跃度不够。

中国需要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理念的创新,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丰富OTC市场层次,场外衍生品市场,还是需要从政府主导的模式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转移。

证券投资基金并未明显改进市场质量
  张宗新

2000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政府一直希望通过规模的扩容,实现市场稳定。但是,从微观视角分析发现,证券投资基金在股市行情中并未有效发挥市场稳定的作用,也没有提高市场的信息效率,仅在市场上涨期间起到了增加流动性的作用,而在市场下跌期间对市场又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

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并没有像监管当局和大多数国内学者所期望的发挥稳定市场。我有几点建议:规范和合理引导证券投资基金行为管理层对于基金投资行为的监控和引导;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创新发展封闭式基金;推进交易机制改革,提高市场质量,针对这点,首先是要引入做空交易机制,第二个是阳光交易,第三实施差异化交易机制。  

环境经济 

  低碳化趋势给中国带来挑战
  石磊

当今世界的不平衡,确实与中国的崛起有关,双顺差,到现在为止,出口贸易实际上没有恢复,然而外汇仍然在快速增长,这个不平衡,对我们其实也不是好事。

中国的烦恼,第一个是外生约束,一是土地,都说国家要保持18亿的耕地,今年春天已经调整为15.6亿亩了,而且还留有余地解决基本住房问题,还有农村城镇化在推进,必须留有余地。第二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220多立方米,中国的资源危机,在我看来,第一危机是水危机,一切高碳化的,硫化物、碳化物排放比较厉害的产业,都直接间接地损害了水资源。

烦恼二:三种文明的内在冲突。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我们的行为主体、我们的生活方式、产业结构都是高碳化,即使是进入后工业文明的我们,消费方式也是高碳化,事实证明三种文明的冲突无处不在。

烦恼三:农村不能承受的污染之重。

烦恼四: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这个证明了,为什么我们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在很长时间内是高碳化经济。

气候变化与工业增长
  陈诗一

从1997年到2002年,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改此前的上升趋势,出现了持续下降。但此后这个趋势又发生逆转,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急剧上升,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也处于上升趋势,成为与美国并列的世界头两号能源消耗国家。

中国的绿色投入达到38%,远高于美国12%,但绝对量中国绿色投入是全球第一,比美国高两倍。可见,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加大绿色投资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在减排初期,影响的主要是技术进步,但是初期生产效率很高,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导致追赶效应的存在,在前期全行业都是增长的。2039年,整个行业有一个提升,2039年,就是拐点出现的时间,2039年轻工业还是保持上升的态势,从生产率角度会发现,节能减排的双赢也是存在的,技术进步一直是分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一般讲,技术进步的增长率高于要素增长,就是可持续的,如果低于的话,那还是出发性的增长,所以技术进步在可持续发展分析中是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