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界】我校中青年学者共同探讨气候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应对

发布时间:2010-01-13

2010年1月6日,“气候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应对”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法学院召开。会议由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来自法学院、国务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社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院系的近30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校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任远教授和法学院副院长潘伟杰教授分别致辞欢迎到会学者。

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涛甫主持了第一场专题会的学术研讨。国际问题研究院沈丁立教授指出,在气候政治成为全球性议题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但中国必须要避免与整个世界对抗,应将未来的十年作为一个缓冲期,全力以赴发展碳减排技术。文科科研处任远教授提出,气候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我国在推进绿色工业化的道路中存在大国的优势,实践绿色城市化道路也将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挥借鉴作用。国务学院薄燕副教授认为,中国碳减排压力存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但中国并不是被动地应对碳减排压力,中国也是气候变化制度的积极缔造者和建设者。法学院李传轩提议,中国应在关键时间点立法征收碳税,以避免美国等国的碳关税压力,同时也应使碳税成为推动碳减排的富有效率的手段。国务学院林挺进副教授认为,鼓励碳减排在中国的实行不能忽视国内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影响。法学院许凌燕副教授认为,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很有可能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投资资产,碳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交易品,碳金融也会成为低碳经济的一个制高点,那么中国怎么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全球的碳金融的框架下,争取一个主动权,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法学院潘伟杰教授主持了第二场专题研讨。经济学院的陈钊教授分析气候问题不仅仅是气候问题,其背后实际上是各国争取发展空间和如何处理全球外部性的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真副教授将现在中国实行的节能减排方式与碳减排进行了对比,提出碳减排在应用节能减排自上而下行政指标方式的同时,还应积极探寻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自下而上的碳减排动力。管理学院陈杰副教授认为,减排不仅仅是工业的问题,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对低碳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国务学院顾丽副梅教授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谈了低碳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为低碳经济归根结底还需要全民参与,才可真正实现。法学院杜涛副教授以气候问题对国际法的挑战为角度,提出必须出现一个国际层面的权威,全球气候问题才有望解决。法学院马忠法副教授认为,现在气候问题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技术转让,无害环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中,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现实的障碍。

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就世界气候政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碳减排的资金和技术难点、碳关税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