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院第十一届sophia人文节于2010年3月22日在光华东辅楼102隆重开幕。主办方哲学学院分团委学生会邀请了哲学学院吴晓明院长和王德峰教授作为讲座嘉宾,带来了一场中西之间道德观与幸福观对比的对话式讲座。讲座吸引了大量观众,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讲座开始前,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邵强进先为人文节的开幕致辞并发表祝贺。邵书记简要介绍了本届人文节的变革及特色,并对本次人文节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讲座开始后,王德峰教授首先发言,他率先指出了当代正值社会面临剧烈变革的历史时期,人生意义的真实基础不可能与时代割裂,点明了此时关注和探讨个人幸福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必要性。随后,他将话题引向了中西思想在这一问题上的回顾,并得出结论,中国人要真正领会幸福,确认人生意义,仍要回归我们的文化精神之根。接着,吴晓明教授的开场讲话明确了道德观与幸福观探讨的准备性议题,即中西、古今两方面的区分和比较,以及道德与幸福的区分和关系,从西方哲学史的根源入手,列举了古希腊先哲与康德对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划分,以及如何沟通两个领域所做的努力,突出了中西思想路径根本特征区分——西方将道德与幸福两极对立,而中国的社会次序和道德伦理本身不脱离感性建构。
讲座的第二部分,王德峰教授在吴晓明教授的观点上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的儒道两家在道器问题上的高度统一,并用孟子“心”的概念进一步阐释了传统中国追求真理和价值从良知和内心去求,在生命情感中体会本质真相的道路,道德和幸福的对立问题在中国得以真正解决。随后,吴晓明教授在讲话中以发人深省的事例列举了西方二元劈分的后果,并将话题指向当今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外部反思主观思想等问题。王德峰教授又接着补充了感觉的精神之概念,指出人自由境界的实现与道德相一致,体现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艺术化生存的道路。接下来,他又援引了禅宗和儒、道人生阶段性的说法,提供了我们对于幸福的正确领会方式——人的存在方式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体现。讲话的最后,王德峰教授回归到了社会责任和人生主题,呼唤我们在时代生活中追寻精神目标,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指明未来中国批判继承传统与接收西化的道路。
吴晓明教授为本场讲座做了最后的呼吁并提出展望。他提出了两个问题,寄托于我们年轻人的使命是收拾精神,自作主张,解除幻觉,开始思想,以及未来文明、道德法则由中华文明最有希望开启一条道路的三点理由。
正式讲座后的提问环节,两位教授分别就同学提出的国家习惯和知行合一的问题作了精彩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