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7日周三晚,在3108教室,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第十一届sophia人文节——幸福的朝圣路闭幕式讲座:“国家崇拜与伦理学辩护——对于美国电影工业‘主流价值’的反思”。
讲座之前,现场播放了本届sophia人文节前六场讲座的回顾以及徐英瑾老师在前十届sophia人文节上的出场。此时,3108教室已座无虚席。主持人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徐英瑾教授就开启了一段对于美国电影工业“主流价值”的反思。
徐老师讲将国家崇拜与伦理学辩护这样一个有关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形而上的问题与如何看待美国电影这样一个形而下的问题联系起来得源于自己平时的体会,美国电影一直在潜移默化的阐释自己的“主流价值”而其中有些成分很有哲学意味。徐老师先从伦理学的分类,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及之下的义务论,后果论,德性论出发,讲到伦理学的多元立场和诸多争鸣。而国家崇拜确是非理性,不能有争鸣的。接着就《爱国者》,《拆弹专家》,《圣安娜奇迹》三部电影做深入介绍,《爱国者》:爱国的伦理辩护是权力与义务的平衡,一旦失衡,公民有权颠覆国家,得出,爱国的背后是“叛国”的辩护。而美国电影为了迎合观众的认知结构,大肆改变历史事实,《拆弹专家》则表面上反战,实际上还是在弘扬“美国中心主义”,割裂了历史的语境。最后,徐老师总结道:在国家崇拜与伦理学辩护之间,实际上牺牲的应该是国家崇拜,用普世价值来取代,而伦理学辩护不能太理性,学院化,可以用感性的方式去适应观众的认知结构。对于之间的这种张力,如果不去重视,而采取艺术形式去遮盖,最终是遮不住的。
随后,现场几名同学向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徐老师都给予了详细解答。最后,徐英瑾老师与主办这场讲座的哲学学院团学联组织人事部的全体同学亲切合影,团学联的同学还向张老师赠送了一份校名纪念品。所有观众在讲座结束时也收到本届sophia人文节的精美书签一份,讲座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