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2日下午3:3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在光华楼东辅楼202报告厅举办了第四期慧园鉴赏会。本期鉴赏会邀请到了著名作家、昆曲评论家、美国加州大学荣退教授、昆剧“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策划白先勇先生。
鉴赏会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他欢迎白先勇教授来到高研院演讲,阐述了慧园鉴赏会的主旨,并为在场观众简要介绍了白教授的学术和事业经历。白先勇教授于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树犹如此》等。自1987年以来为推广昆剧做“义工”,在海内外发表了一系列推崇“昆曲之美”的评论。他出版了《白先勇说昆曲》、《姹紫嫣红牡丹亭》、《牡丹还魂》、《曲高和众》、《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在国内)纪实》、《圆梦》等专书。
接着,特邀嘉宾白先勇教授感谢了复旦高研院的邀请,他回忆了前几次自己来复旦大学演讲的情景,从这些历历在目的往昔故事当中过渡到了今天演讲的主题:昆曲走向国际——从“青春版”《牡丹亭》讲起。
首先,白先勇教授指出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汇了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等多种元素,反映了中国哲学秉性重情、尚美依韵的思想特质和言润意切、性灵空色的精神追求,能够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审美愉悦和恒久的赏心快感,已经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美学价值乃是崇高而普世的,值得世界人民进一步发掘。
其次,白先勇教授就如何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走出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主要讲了其所领导的团队如何在国内寻找优秀的人才,如何整合大陆和港台的各种有利资源,以及如何在北美和欧洲有条不紊地积极推广昆曲,特别详细阐述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策划、排练、翻译、解说、宣传和演出,指出正是因为昆曲本身的感染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才使得这一传统剧种最终成功进入了北美和欧洲观众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完美展现了传统文化华实相继的艺术特色。
再次,白先勇教授还讲到了自己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讲学和演讲的经历,大学生们对昆曲等传统艺术很感兴趣,他希望自己能为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做出贡献。
最后,白先勇教授为大家播放了精美的昆曲选段,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
讨论环节中在场学生和老师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怎样使昆曲更好地走向中国本土民众的生活?要在当今时代传承昆曲的美,应当把昆曲放在什么位置?昆曲能否像京剧一样能够写出与现代生活极为接近的剧目?“青春版”《牡丹亭》在多大程度上修改和增添了原先的表演技法?有什么样的创造性突破?等等。白先勇教授一一认真回答了上述问题。
邓正来教授对整场讲座做了总结,他感谢白先勇教授和各位到场观众,指出白教授今天的精彩演讲给我们提出来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民族的美和民族的声音消失了?这其中战乱、斗争、高速度的发展都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应当拷问自己:我们内心里还真正地有那一点美么?我们的美是不是能被激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高研院十分愿意聘请白先勇先生担任名誉教授,并希望能够与白先勇先生以及其他朋友们一道在复旦大学开设关于昆曲文化的系列课程。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比较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思和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士清、林之果夫妇出席了本次慧园鉴赏会。高研院研究人员林曦、吴冠军、沈映涵、孙国东、陈润华、刘清平、纳日碧力戈等参加了此次慧园鉴赏会。
慧园鉴赏会开始前,邓正来教授在其办公室会见了白先勇先生,并就双方的合作进行初步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