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协商政治的文化渊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0-05-11

2010年5月1-2日,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与日本涩泽荣一基金会(Shibusawa Ei’ichi Memorial Foundation)主办的“东亚协商政治的文化渊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光华楼东主楼2801“通业大讲堂”举行。

来自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Deakin University,Harvard Universit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Kore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Toronto, Westminster University, Tokyo University,Keio University, Kyushu University,以及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John Keane、John Dryzek和何包钢教授等二十余知名学者与会。高研院研究人员林曦、刘清平、顾肃、孙国东、纳日碧力戈、吴冠军、陈润华、沈映涵、邓正来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他欢迎国内外的各位学者来到复旦大学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并预祝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教授致辞,他代表复旦大学向到会的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讲,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与现代性相适应的思想资源是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在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最后,他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成功。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Mark Warren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主办方以及参会学者的感谢,他十分期待听到各位学者对东亚协商政治等相关问题的精彩论述,并预告自己将会在下午的发言中讨论中国政治发展的权威和协商等问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邓正来教授做了大会基调发言。在发言中,他强调:在“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研究中、尤其是在中国的语境中,至少应当警惕、反思乃至否弃这样三种倾向:

第一,我们应当否弃对“Deliberative Democracy”做“去语境化的移植倾向”。我们对这个术语的通行翻译具有我们在西学引进中颇为严重的“去语境移植的倾向”。这次会议为了照顾到一些与会学者的习惯,我们将其译为了“协商民主”,但事实上我对这种译名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因为:这样的翻译容易让我们在“Deliberative Democracy”与中国既有的“政治协商制度”之间建立起来了某种意识形态化的联系,进而遮蔽了我们对“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深入理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翻译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本意,特别是它所含有的理性预设。

第二,我们应当否弃在“Deliberative Democracy”研究中的“无理想图景观照的倾向”。邓教授追问在中国语境中,我们研究“Deliberative Democracy”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指出我们必须要厘清如下问题:如果我们是为了解决中国所谓的“民主转型”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要完成这样几个前提性的工作:中国“民主转型”的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究竟是怎样的?中国民主的“理想图景”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采取何种符合这些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及“理想图景”要求的“民主转型”模式?西方“Deliberative Democracy”究竟要解决西方民主的何种层面的问题?它和建立在竞争性选举基础的“聚合民主”(aggregative democracy)究竟是何种理论承继关系?这种民主符合我们对中国民主“理想图景”的想象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儒文化圈中是否具有适合于“Deliberation”的文化和思想资源?这种文化或思想资源是否仍然存在或可以复活?等等。

第三,我们应当否弃“Deliberative Democracy”研究中的“前反思接受的倾向”。邓正来教授指出在当下包括“Deliberative Democracy”在内的所有民主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一直存在着颇为严重的“前反思接受的倾向”,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们几乎从不对民主本身进行反思,“民主”在我们这里成了不用质疑、也无需反思的当然理想。邓教授主张从宪政史或政治神学、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社会理论、人类民主实践的历史、实践效果等多个向度对“民主”进行反思,强调:现代民主制作为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和产物,同现代性一样是建基于科学主义甚或唯智主义之上的,它严重忽视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生存性智慧”(living wisdom)在政治实践中对政治运行更为重要的影响。

最后,邓教授借用哈耶克的话指出:就中国而言,如果我所谓的“生存性智慧”就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民之多数所认可的原则”,那么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正视它、研究它。

本次会议共分为四个专题讨论单元:中国语境下的协商民主理论、中国协商政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协商政治的当代起源和民主和协商:当下和未来的挑战。在每一单元,会有一位代表做主题发言,然后由两位代表作专题评论,最后是现场提问与交流。

专题讨论单元结束后,来自University of Toronto大学的Melisssa Williams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她回顾了上述各位学者的精彩发言,指出本次研讨会的目的一方面是试图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特殊性、语境和背景凸显出来,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掘出中国和东亚的传统及当代政治资源,在充分阐释的基础上,互相参照,进行一些学术性比较的尝试,以期深化我们对东西方不同理论问题的认识并拓宽各自的知识领域。

本次学术研讨会主办方代表Jun’etsu Komatsu(小松諄悦)先生在发言中感谢了复旦大学对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大力支持,并对诸位学者的精彩讨论表示了由衷的钦佩。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作为东亚系列学术研讨会的第一站,经过两天的激烈讨论,从听众们的热烈反应来看,已经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效果。接着,他回顾了涩泽荣一基金会创始人涩泽荣一先生的经历及其理想,指出基金会旨在通过对全世界范围内哲学研究的经济支持,使得东西方不同的精神传统和哲学思想能得以相互借鉴从而为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的建构做贡献。

据悉,本次学术研讨会上诸位学者的英文论文近期将结集出版。

研讨会议程:http://www.ias.fudan.edu.cn/News/Detail.aspx?ID=2259
附:专题单元及发言人名单

1、中国语境下的协商民主理论(Deliberative Democratic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Melissa Williams和Chikako Endo教授主持本单元,John Dryzek和何包钢教授做主题发言,Han Sang-Jin和Jane Mansbridge教授评论。

2、中国协商政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ources of Deliberative Politics in China)

Masato Kimura和Youngmin Kim教授主持本单元,TAN Sor-hoon教授做主题发言,陈剩勇教授评论。

3、中国协商政治的当代起源(Contemporary Sources of Deliberative Politics in China)

顾肃和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本单元,Mark Warren、何包钢和Pitman Potter教授做主题发言,Leigh Jenco和Jun-Hyeok Kwak教授评论。

4、民主和协商:当下和未来的挑战(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Challenges Present and Future)

Joseph Wong和Terry Nardin教授主持本单元,Johan Keane和Archon Fung教授做主题发言,Kaori Hayashi和Bumsoo Kim教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