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下午2:30,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联合主办的“通业青年讲坛”在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第十六期学术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刘拥华,上海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哲学博士曾誉铭,复旦大学讲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陈润华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教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纳日碧力戈教授担任本次通业青年讲坛的主持人。高研院研究人员顾肃、沈映涵、孙国东等参加了本次讲坛。许多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生和老师们纷纷来到讲坛现场参加讨论。
纳日碧力戈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出席讲坛的讲演嘉宾以及点评嘉宾,对嘉宾和听众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为三位讲演嘉宾颁发了高研院通业青年讲坛讲演嘉宾聘书。
主讲嘉宾刘拥华做了题为《如何理解大转型:从波兰尼与诺斯的分歧谈起》的学术报告,他围绕着如何理解19世纪工业革命讨论了新经济史学家诺斯对波兰尼基本观点的一些质疑和批评,梳理了两者在如下五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分析,波兰尼从物质独立、唯物主义、获利倾向的角度来分析工业革命,认为逐利动机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诺斯则指出企业文化等机制对经济动机发挥了制约作用,逐利动机并不占支配地位。第二,关于自我调控的含义,在波兰尼那里,19世纪后半期对自我调节市场体系的反抗,或者说社会的反向保护运动,本身是与市场体系不相容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原则,双向运动最终的结局是社会的崩溃。而诺斯意识到,社会的反向保护运动是与市场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市场体系的运作内在性地要求非市场性方式对市场予以补充,这种补充不外在于市场,更不会导致对市场对社会的威胁。第三,关于分析框架,在波兰尼那里,他的分析框架集中于互惠、再分配和市场三个概念,而诺斯反对市场、互惠和再分配的对立,他通过交易成本的概念使得三者具有连续性。第四,波兰尼对产业革命的分析更多的是从技术的角度,诺斯则从制度和组织中寻找产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技术是产业革命的后果。第五,关于市场和市场定价,诺斯认为只要有人和需要则市场就会存在,而市场定价的出现需要基本的合理的产权保护和意识形态的支撑。
主讲嘉宾曾誉铭做了题为《“共通生活”的一种可能性:以卢梭思想中人类历史-共通体-心灵机制之“合一性”为基础》的学术报告,主要探讨了卢梭社会政治思想中的“共通体”-“自我教化”是处理人类自然生活与共通生活的“哲学式”方案。他主要强调了如下四个要点:其一,卢梭对社会问题的追问以现实政治-社会的领会为前提,将注意力放在“社会”领域,试图追问人们可以普遍接受的社会基础。在面对纯真-虚伪、本真-异化、哲学-政治、个人旨趣-社会习俗的对抗时,卢梭求助于两种解决途径:建构完善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实施自我德性的教化。其二,曾博士探讨了卢梭的历史观,指出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从心灵机制的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自爱-良心-邪恶。在第三个阶段,整个世界的存在以自我为标准,它离人的自然状态最远,这意味着它离自然人性之善也最远。这个阶段的人性已完全堕落,变得邪恶了。这个阶段的冲突体现为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极端对立。对这种对立的揭示似乎预示着卢梭以天才的眼光洞见到了现代社会的穷尽处。其三,关于正当共通体机制及其基础,曾博士指出,正如现实人性总存在恶,一方面,人们并不能完全停留在此种恶中,而忘了上升的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彻底根除人性之恶既不可能亦无必要,彻底根除恶就意味着根除人之自然存在(如果人们将恶理解为一种自然存在)。反过来,这种正当共通体原则的极难实现并不意味着人们对现实共通体全无办法:革新的可能永远存在。其四,曾博士指出卢梭的诉求在于建立某种透明化的社会,反对古典原则对人天性是社会性的认定,主张遵循直接性和激情,我们的存在是对存在的感受。
主讲嘉宾陈润华做了题为《浅析<会饮>与<易经>乾卦结构——希腊与中国向上端口之爱智路径与六龙象数》的学术报告,他从大人成就之途径这个角度对两个文本中进行了解读:第一,陈博士指出《易经》从君子利“见”大人,到利“现”大人,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现出大人(哲人、君子-圣人)之相。《会饮》谈哲人如何理解“神的智慧”,讲如何成就一个大人,一个最伟大的人,在自己内心寻找那种经世致用的关怀。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是古代中国和希腊政治哲学的要害之处——古代中国内圣-外王之道,希腊哲人-王之道,俱在这里发端。希腊和中国,理解大人(哲人、君子-圣人),也就是立法者,全是实在,全是一点不虚,踏踏实实。踏实而且了无牵挂——骨子里渗透了一种漂亮的潇洒,都是一种阳刚的、最完美的男性精神形象。第二,陈博士对乾卦何以代表男性精神最完美的形象,何以是古代中国天人关系最为系统最为重要的路径进行了阐述,给出了阳气上出和阴阳相和两种路径:復—臨—泰—大壯—夬—乾;乾—姤—遯—否—觀—剝—坤。第三,陈博士把会饮烘托的苏格拉底精神与乾卦气象做比照,指明会饮当中说话的顺序是:斐德若——泡赛尼阿斯——厄里克西马库斯——阿里斯托芬——阿伽通——苏格拉底,分别是“天真气”、“礼法与习俗”、“自然”、“喜剧诗人”、“悲剧诗人”、“哲人”。最后以酒神形象出场的阿尔喀比亚德“僭主”,(可以参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好应了“用九,群龙无首”之相。第四,陈博士强调了学问之于切身体会,反求诸己,发明身心的重要性。他指出西方经典讲的也是中国、是现在。真正起作用,就是讲中国,讲当下,就是讲我们现在的中国,不是讲什么经典。心里不要有什么经典,以为经典有什么好处,没有什么好处,除非你能讲到自己,讲到中国。你讲到现在,讲到中国,它是经典,否则不是。最好是讲到自身身上,讲到这块土地上,讲到自己,其实这是同一个东西。讲到现在、就是讲到中国,就是讲到自己的身心里去。若做不到这一点,如何是在讲经典?如何是在讲中国?如果不是讲到身心里去,说是讲中国,那是假的,那是“佯言”。
在嘉宾讲演结束后,与会学者和听众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有:易经中“三”和“四”两个数字不同运用的奥妙是什么?制度对人性的不同要求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德性和社会性,自由和德性是如何相互关联与界定的?自我教化和心灵机制对人的天性的展现有什么作用?符号成本和社会声誉的交换是不是也是一种交换成本呢?与商品交换有何不同?卢梭所言的自我教化是如何实现的?对《会饮》和《易经》乾坤结构进行比照的目的是什么?诺斯和波兰尼的问题意识和理论目的并不相同,如何确定比较的合理性?易经中提到的神是什么意思?坤卦精神和老子所言的道如何相通?等等。主讲嘉宾们一一认真回答了学者和听众们的提问,现场讨论相当激烈。
接着,林尚立教授对本期讲坛做了学术点评。他指出:其一,三位演讲人分别讨论了以下根本性的问题,即为什么人类历史会发生根本性的巨变,突然出现工业革命和现代化?以后还会不会发生巨变?人为什么要组成社会?社会对人的意义何在?人如何建构有意义的生命和有意义的成长过程?意义从哪里来?其二,人的建构性是文明的动力和基础。人在不停地认识自己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在不停地构想着要做的一切,人所面对的一切均是人自身建构起来的。人在宇宙的空间中把握自己,探索自然奥秘,在现实社会中把握自己,创建好的社会,并力图在历史当中把握自己,想象人类的发展前景。其三,林教授继续追问:人的这种建构性是有目的还是内生的?意识和欲望之间的冲突和互动产生的建构性为什么会产生出历史的巨变?其四,林教授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构成自然,精神的存在构成文化,实践(交往)的存在构成社会,历史(对过去的记忆)的存在构成历史。这四种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生不息。人类社会的文明成就或许正是人和类的自我发酵的结果。其五,林教授还对这种“自我发酵”(发酵的内生性)进行了探讨,指出我们今天所做的是试图从某个起点来进行解释,从不可知状态抽离出来,或许这仅仅是个循环,而决不可能存在所谓终极的解释。
最后,主持人纳日碧力戈教授再次代表高研院向到场的所有同道,特别是三位讲演嘉宾和点评林尚立教授表示了衷心的谢意。
通业青年讲坛每月举办一次,每次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以及其他院校的三、四位不同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分别做二十分钟的学术报告,然后与会人员进行自由讨论,并由评论嘉宾做学术点评。讲坛旨在打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科界限和专业界限,改变学科割裂的、封闭性的研究取向,建立一种开放性的、超越学科分野的学术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