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下午,哈佛燕京校友学术沙龙第二讲在新闻学院办公楼3楼会议室开讲,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陈引驰教授(1999-2000年哈佛燕京学者)针对中国当下大学教育体制中的学科和科系设置进行切实的反思性演讲。
演讲中的陈引驰教授
陈教授首先以“中文”为例探讨“学科”的形成。他从“文学”这个概念谈起,追本溯源,厘清其发展脉络,他指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二十世纪之初建立的文学学科,承清代学术识字通经的传统,尤其重视传统小学与文学的关联,而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的文学学科,这个方面在大陆渐渐淡化,由此可以窥见一个学科的内涵,事实上不断经历着改易。而由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看,学科的建构,在现代大学体制中,可能会受系科设置的非常重要的影响。所谓“系科”,陈教授指出相比早期大学中设立的某一学术领域的讲座讲席而言,是后起的形式,它是大学中的一种学术组织方式,是学科意识增强的产物。而不论哪个学科或者系科,都受到其建立时彼时彼刻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等的深刻影响,学科和系科都是历史的产物。
陈教授作为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在回溯学科和系科的发展历史之后,以当下中文系为解剖对象,深切剖析了中国大学教育体制中现实的学科和系科设置问题。他指出,现在的学科发展出现了两个相左的走向:学科发展的内部要求,至其极端,或许有可能使系科走向离散,而外部环境有时则往往导致对现有学科和系科的固化。这两者的矛盾,构成了一个难题。陈教授还重点强调了如今学科体制的约束性和负面影响,如重外在体量,忽视内部学术生态;学科界限收缩;教学和研究发生冲突;学科异化而忘记学术的根本等等问题。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法,指出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单一学科理应将自己纳入一个大的视野内,跨越固有学科狭隘的界限,谋求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呼应和相互碰撞。最后,他强调无论学科与系科如何设置安排,学术发展最终落实在思考的学人和真正的问题上。
与会哈佛燕京学者合影(左起依次为:外文学院沈园教授、新闻学院曹晋教授、中文系系主任陈引驰教授、社会学系沈奕斐副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何俊志、中科院副研究员袁志彬博士)
与会哈佛燕京学者都是中国大学系科体制内的研究者和教师,所以,尽管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但陈教授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外文学院沈园教授、社会学系沈奕斐副教授、新闻学院曹晋教授等纷纷以自己所在学科为例,呼应陈教授的观点,探讨学术硬性指标的得与失,学科的散与合,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冲突等问题,更加深刻地推进了这一话题。参加学术沙龙的青年学子也深受讨论启迪,纷纷询问下次沙龙的主题和举办时间。
本届哈佛燕京校友学术沙龙在自由轻松的氛围和严肃认真地讨论中结束。第三届将于5月份择日举行,主题聚焦复旦大学史地所哈佛燕京学者侯杨方教授、张晓虹等教授帕迷尔高原科研探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