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3月3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来到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以“转基因的科学基础及风险交流中的共识”为题开展科普讲座,内容涵盖了转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保障、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情况以及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最新进展等热点话题。
此次“转基因科普校园行”活动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复旦大学联合主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承办,并受到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支持。主讲人姜韬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普专家、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专家,曾在基因农业网以及澎湃新闻、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上发表一系列对于转基因相关话题的看法。
转基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指将人工分离和改造过的基因转移到特定生物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获得特定产品或改造生物的目的。人们可以将基因转移到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中,以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制备动物疾病模型,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植物及转基因食品等。
讲座中,姜韬老师首先指出,转基因技术是国家战略高技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学普及。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基因科学普及,表明中央已经认识到,让公众正确、全面了解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这也是姜韬老师本次报告的出发点。
当前,“转基因”已成为一种现象,其表现为谣言横行,一些人无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结论,另有些人不谈转基因的科学问题而将之异化为政治、经济事件,这对转基因的推广以及中国转基因产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阻碍是显而易见的。
姜韬老师谈到,讨论转基因话题的前提和分析基础是回归科学,即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所有的生物学问题最终都能在分子层次上加以研究和解释”,由当代生物学的该特征出发,姜韬老师简要回溯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引出“基因对蛋白质产物的编码信息是完全通用、可以跨物种的;但基因表达调控的信息是不通用的,会有分化影响和物种屏障”,“基因组不是一成不变的严密结构,基因只占基因组DNA的很小部分”等结论,由此说明“转基因是基因的跨物种转移”的说法不够准确,在转基因讨论中易导致“望文生义”等问题。
紧接着,姜韬老师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一些常规的转基因操作,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者之一山中伸弥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ell)研究成果,以及实验动物转基因狨猴、商品化的转基因斑马鱼、纯天然转基因动物祖母绿海蛞蝓等转基因动物实例,表明转基因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工具、研究手段和研究对象;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分子生物学的主流成果不断涌现;转基因的安全性一直为分子生物学各相关领域的转基因动植物实验和实践所印证。
在姜韬老师看来,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标志,转基因农作物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对比了“基于对具体基因的认识来定向选择和转入目标基因”的分子育种相对于“大规模引入远源基因、不可控、完全靠事后筛选”的传统杂交的各项优点,以一系列统计数据点出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现状,指明转基因作物对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从宏观、微观(农户层面)和农民健康三个角度说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影响。同时,姜韬老师也不无感慨地提到,尽管我国部分转基因作物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但国内转基因推广迟缓,早期将“遗传改良生物”(GMOs,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译为“转基因生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人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误解和恐慌。
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保障,姜韬老师的核心观点是“转基因安全性研究建立在坚实科学的基础上,是完备和深入的。”他认为,转基因作物完全遵循现代工程技术的原则,从前期设计、实施过程到事后检测,都力求保证安全、可控,学界已通过模型分析实现了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层面上由预防原则向科学原则的进步,也有丰富的研究数据支持转基因农产品的生物安全性,他还援引了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瑞法等学者的观点予以佐证。
最后,姜韬老师探讨了转基因技术的有限性,指出“基因组DNA不是关于生命结构和组成成分的全部信息,其所缺乏信息的复杂性远低于拥有它的生命个体”,“转基因不但受人类能力的限制而且受到生物自身内在发育控制的限制——转基因也制造不出‘翱翔的小白鼠’”,与讲座之初所谈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相关内容做了前后呼应。
由此,姜韬老师从科学层面解答了转基因安全与否的问题。讲座开始时,姜韬老师曾引用中科院朱桢研究员关于转基因论争三层次的观点:“认同转基因安全与否是科学问题,利用的价值所在是经济问题,是否采纳和接受是社会问题。”本次讲座正是遵循这样的逻辑展开。在充分回应第一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姜韬老师也从社会经济活动、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公众权利等层面探讨了转基因的利用价值问题;从社会效应和公众参与、选择权和知情权的保障与具体操作等层面探讨了转基因技术采纳和接受的问题。
姜韬老师报告完毕后,现场师生积极提问、踊跃发言。整场科普讲座持续了近三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