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今年清明节,位于重庆夏坝的复旦大学旧址迎来了百余位复旦师生和抗战时期曾经在北碚夏坝就读的复旦老校友。他们汇集在嘉陵江边,共同悼念和缅怀所有抗战期间在此牺牲的复旦爱国师生,并向被日军轰炸牺牲的孙寒冰教授墓园献花。时值复旦大学建校105周年,修葺一新的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北碚旧址纪念馆也于4月3日正式开馆。据悉,新开放的纪念馆内内再现了复旦大学北碚时期的历史和重要人物,尤其是重点展示了对重庆出贡献的复旦校友和牺牲在重庆的校友事迹。重庆市副市长谢小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复旦大学前校长王生洪,副校长许征等复旦和重庆市领导出席了开馆仪式。
1938年,因抗战爆发,复旦师生辗转5000余里,从上海迁入重庆,在北碚夏坝东边的黄桷镇艰难复校,在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之下坚持举办中华民族的高等教育事业。据复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介绍,“夏坝”原名“下坝”。复旦迁至重庆后,解放后曾任复旦第一任校长的陈望道先生以“华夏”的“夏”重新命字,以表达复旦师生的满腔爱国之情。
对照今昔的复旦旧址,遥想70多年来重庆、复旦大学乃至我们国家的巨大进步,两鬓苍白的复旦老校友们感慨万千。“当时的北碚就只有四座简易平房作为教室和宿舍,分别以校训命名为博学斋、笃志斋、切问斋、近思斋,”92岁的复旦老校友曹越华手拿一张黑白照片感叹道,“看到今天母校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发达,我们欣慰之至,这在当时根本无法想象。”
高兴之余,看见了新修的纪念馆内所陈列的复旦牺牲爱国师生的照片和遗物,回想起和他们一起在北碚同甘共苦的日子,这些耄耋之年的复旦老校友们仍免不了潸然泪下。1940年5月27日,日军对重庆实施了大轰炸,包括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法学院院长的孙寒冰教授在内的7名复旦师生不幸遇难,长眠在嘉陵江畔。后复旦在北碚旧址设立了师生罹难碑纪念,并于夏坝后山建起了孙寒冰墓园,永远缅怀为了抗战胜利和国家发展而牺牲的复旦师生。复旦大学44届经济系校友倪德明告诉记者,“在北碚求学的时光,生活远不抵今日富足,但同学们依旧勤奋努力、积极向上。那时在复旦所培养的博学、严谨、坚韧和执着的精神,让我终身受益匪浅。”
据悉,当地政府和复旦大学都明确表示,今后仍将共同努力,合作保护和建设复旦大学北碚旧址,并以旧址为平台,向公众和后人展示复旦大学那一段艰难、不屈而又乐观的抗敌办学历史。同时,双方将努力弘扬复旦师生抗战期间在重庆坚持办学的事迹,将这种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在复旦园内和嘉陵江畔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