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医科积极投身上海卫生事业两个“5+3”建设

软件硬件并举 服务国家医改

发布时间:2012-10-24

新闻中心讯 医学毕业生要在上海做医生,必须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走上临床岗位。2010年,上海市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构建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上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这一临床医学专业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今年起在全国推广应用。

而从2009年开始,上海启动了郊区三级综合医院建设项目,即“5+3+1”工程:市六医院在浦东临港新城、长征医院在浦东曹路镇、仁济医院在闵行浦江镇、华山医院在宝山顾村、瑞金医院在嘉定新城,分别新建三级医院;崇明、青浦、奉贤3个区(县)的中心医院,提升为三级医院;金山医院迁建海滨新城区。我校附属华山医院、金山医院参与其中。这项工程是促进上海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总体目标是通过优化三级医院设置,使郊区居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

上述郊区三级综合医院在“硬件”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大量人才“软件”的储备。因此,“5+3”模式培养的临床医学人才将为今后包含“5+3+1”工程在内的整个上海医疗行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建立“5+3”模式

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实际需求。

2010年,上海市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在两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上海“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迄今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我校作为首批试点发挥重要作用

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的试点单位,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该项工作。2011年12月6日,校党委书记朱之文、副校长桂永浩参加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此后,校领导更是多次关心该项工作的实施情况,要求参与工作的各部门人员“勇于创新,推进试点工作”,“敢于担当,服务国家战略”,扎实推进我校各项相关工作,从而使我校在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政策研究方面,自2010年以来,我校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汪玲作为“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试点项目工作小组组长,负责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实施细则、培养方案和质量保障体系。此外,由我校牵头,其他高校参与,开展了4个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临床医学教育研究课题,对于改革试点起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指导的重要作用。

在工作实践方面,我校也在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招录、培养、学位授予等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重“三个结合”,即研究生入学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我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医院管理处均参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日常管理工作,已逐步由“多头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升级”为有益于推进本项工作的良性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我校上述部门在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协同创新”。

 

配合上海医疗资源布点调整

2011年5月7日,我校附属华山医院北院项目新建工程主体结构在宝山区顾村镇正式封顶。在市政府实施的“5+3+1”医疗服务民生工程中,率先实现了主体结构封顶。今后更多的优秀临床医学人才将作为生力军,参与到华山北院的建设中。

自今年2月,我校附属金山医院由石化地区原址搬迁至金山新城正式启用以来,半年内门急诊总量已达55万人次,日均门诊量4000人次。这是“5+3+1”建设工程中最早开工、最早竣工和最早启用的医院,新院的成功启用,将吸引优秀临床医学人才,为上海实现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的目标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也为其后将在郊区逐一启用的三级医院如何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提供了绝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