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医科人才成长沃土!“新医科人才成长之路”主题研讨会暨2022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22-10-14

10月14日,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之“新医科人才成长之路”主题研讨会暨2022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本次会议是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开展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医创建9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实施新医科“大人才”战略,努力开创新时代上医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第一个复旦”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会议分为主题研讨和人才工作会议两部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

上午是“新医科人才成长之路”主题研讨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丽娟出席会议并致辞,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作主旨报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主持会议。

线上线下出席研讨会的嘉宾还有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袁钧瑛,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以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相关领导和教师代表。

毛丽娟在讲话中指出,新医科的新特点新变化,呼唤着培养更多跨学科复合型卓越医学人才的紧迫性。新医科要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着力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蓝图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谋划布局、开拓创新,源源不断培养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要高度重视新医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新医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大新医科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优化新医科人才成长发展条件。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大力支持包括复旦上医在内的全市新医科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统筹做好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工作,与各方深化合作对接,共同推动新医科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金力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谁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谁就能在新一轮创新和人才竞争中抢得先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医学院,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复旦上医在人才工作中,要抢抓重大机遇,“五湖四海”引人才,为全院人才蓄势赋能;要通过多元举措,“全心全意”育人才,实现“在位”之后的“到位”;要聚焦人才发展,深化政策改革,“千方百计”用好人才。金力强调,下一阶段,要继续以三方共建托管为支撑,以实施新医科“大人才”战略为抓手,让复旦上医真正成为医学人才成长、成才的向往之地。必须坚持党管人才、人才强院、引育并举、目标一致,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强化大人才团队建设,抓住青年人才这个“源头活水”,促进基础临床融合,进一步推动附属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前行道路上,复旦上医有责任使命也有能力信心,进一步落实好新医科“大人才”战略,持续打造一流医学人才队伍,推动上海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在建设健康中国、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和“第一个复旦”实践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在主题报告环节,五位嘉宾围绕“新医科人才成长之路” 带来精彩报告。

乔杰在报告中介绍了北大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她指出,新医科背景下要致力于培养一批富有探索精神的交叉性医学科学家,以及甘为人梯又富有临床经验的好老师。近年来,北大医学部通过tenure-track探索实践,不断加强教师分系列管理,把严预聘和评估关,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未来,北大医学部将进一步对接医学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大学本部加强交叉人才培养,持续推进人事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

袁钧瑛在报告中介绍了自己近40年致力于从事细胞死亡研究的心路历程。她从一个源于课堂学习的科学问题出发,不断探索钻研,目前研究成果RIPK1抑制剂已经在全球进入治疗人类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她指出,在新医科的大背景下,对于当前医学生培养尤其要重视基础科研训练,让他们不光成为高水平医生,更能通过科学研究探知疾病机理,更好地服务临床。

段树民在报告中介绍了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人才工作经验。近年来,研究院建立了全方位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相关组织,在学科规划、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平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细则,由此在人才引育和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他指出,综合性大学医科人才发展应充分利用学校政策,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注重激发人才凝聚力,给予人才安全感、归属感,同时与附属医院携手共进,实现合作共赢。

范先群在报告中分享了交大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实践。他介绍了交医医学人才培养实践的十大举措: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搭建学科平台,增强人才虹吸效应;实施积极开放高效的人才引进策略;率先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实施破格晋升计划2.0版;实施“双百人”计划;实施骨干教师激励计划;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健全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激发人才活力;有组织科研和培育一流成果。他表示,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夯基垒土,久久为功的过程。交医将坚持不懈地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强院为支撑,找准目标、持续发力。

阚海东在报告中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和体会。他表示,进入上医学习后,自己深受导师陈秉衡教授和公卫前辈杨铭鼎教授的影响,体会到投身科研的乐趣。他指出,在科研工作中,要心怀“国之大者”,继承公卫前辈的精神,致力于做重要的研究和国家需要的研究,同时,青年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有把“冷板凳”坐成“热板凳”的定力。近年来,阚海东团队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的研究为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表示,如今多学科交叉融合正在为公共卫生的研究不断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会议第二部分是上海医学院人才工作会议,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汪志明作医学人才发展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艳萍主持会议。

院系附属医院代表作交流分享


参会人员开展分组讨论

基础医学院院长雷群英、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华山医院院长毛颖、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以及肿瘤医院人力资源委员会主任俞晓立分别作为院系、附属医院代表分享了人才工作经验和挑战。随后,参会人员开展了分组讨论,围绕基础、临床学科交叉融合新举措,战略科学家、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激发活力、附属医院人才引育新跨越等三个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碰撞思维火花。

金力对主题讨论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看法,他强调人才引进要和学科规划目标相结合,加强整体规划,紧紧围绕学科布局,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育要深入实施 “大人才”战略,注重制度创新、落实目标责任、强化资源保障,加速集聚一大批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和复合型人才,让我们的人才引得进、长得快,用得好;进一步促进新医科大背景下的理工医文多学科、医学基础与临床的交叉融合,加快推进高水平医学人才队伍建设。

袁正宏在总结发言中强调,要深刻认识,把新时代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担当作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要狠抓落实,建立与十四五规划相匹配的人才队伍规划。深入探索实施新医科“大人才”战略,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高质量推进人才工作的有力实践。复旦上医将乘着二十大召开的东风,以上医创建95周年为新起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水平人才高地,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建设目标奋进,为国家和区域的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