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启新

发布时间:2025-05-26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日前夕,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于5月26日启新,开启校地合作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新征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要求,复旦大学积极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主动调整张江校区功能布局,把大学“校区”变为科技创新园区,提出在张江科学城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的重大决策。

自 2017 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创新中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深度融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历经8年的不懈奋斗,已经初步建成。创新中心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重点领域,以贡献促共建,构筑复旦大学科创高地,奉献国际顶级创新型特大城市建设。

创新中心凝聚一批高水平项目与团队,形成核心研究领域基础;聚集全球高水平力量,构建核心研究领域高地;营造交叉融合研究氛围,打造全球顶尖科创中心。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上海建工集团总裁叶卫东,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浦东新区副区长张娣芳,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建设办公室主任肖健,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裁周静瑜,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微微,张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樱共同为创新中心启新。

从“校区”到“创新中心” 打造国家级科创高地

21世纪初,复旦大学响应上海市号召,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以研究和应用为主,面向产业,相对集中,资源共享”的高等教育大学校区。

复旦大学张江校区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蔡伦路以南,川杨河以北,金科路以西,华佗路以东,一次规划分两期建设。张江校区总占地面积约302亩,先后入驻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药学院、计算机学院等院系,布局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

2017年,复旦大学主动做出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重大决策。2017年10月,上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同意支持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纳入张江科学城总体规划;支持中心承接国家实验室的科技任务;对复旦承接国家项目给予更多支持;在土地回购、容积率提升、基建费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018年8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项目整体立项。2019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容积率提升规范方案。按照总体规划,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约65.3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

一期总建筑量约32万平方米,包括脑影像中心、3栋科研楼、供电配套(110KV变电站)、生活团组(学生宿舍)等用房。脑影像中心项目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3栋科研楼已经于2024年陆续竣工,今天正式启用。

本次焕新启用的3栋科研楼空间,主要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和战略领域,支撑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创新任务实施,融入国家实验室建设。

目前,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生活组团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计划2026年9月具备入住条件。

“一计划两中心”协同发展 孕育更多颠覆性技术突破

从张江校区到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调整不是简单地为了实现聚集,空间上、功能上都要重新设计,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将深度提升科研原创能力,聚焦重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推进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要求,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先期启动布局“一计划两中心”,即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

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

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

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

“一计划两中心”相互之间既有相关性,又各自瞄准国际前沿,协同孕育重大原始突破。同时,在任务组织上,“一计划两中心”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涵形成紧密对接,近年来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科技创新与突破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根基,创新中心“一计划两中心”协同发展,互相支持,也在不断完成重大突破。基于AI4S(AI for Science)理念,复旦大学今年以来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重磅成果频出。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青年研究员团队研发新一代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植入式脑脊接口设备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站立行走的希望。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通过微创手术在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仅需4小时同步植入电极,术后24小时,人工智能辅助下患者即可恢复腿部运动。学科融合每天都在创新中心发生,创新中心也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孕育重大科研突破的“大平台”。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与附属中山医院联合团队

金力指出,站在复旦大学120周年和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学校要充分发挥复旦的特色优势,坚持立足浦东、赋能上海、服务国家,把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打造成集“前沿研究、交叉融合、国际合作、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创新枢纽。

金力表示,下一步,创新中心将重点在三方面彰显担当。厚植人才创新沃土。要在集聚高水平科研设施平台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延揽全球顶尖人才。建设原始创新高地。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在脑科学、人类表型组、集成电路等领域,争取产出更多具有引领意义的原创性标志成果。打造融合创新地标。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加速孕育颠覆性技术,凝练具体项目,既促进三大先导产业之间的融合创新,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校地双方将围绕三大方向共同发力:围绕协同创新,以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为依托,整合区域内创新企业以及各类创新要素,一体推进大科学设施共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卓越育人,推动复旦生物技术学院与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深度对接,探索双导师、订单式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全球合作,充分发挥浦东高水平开放的区位优势,联合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新型全球创新伙伴关系。